周鸿昌(抗战军人、坦克指挥所技术部修理科科长、技术副团长等)

人物经历 军人/机关单位    2349
2022年12月12日
⛔ 转载请注明出处

  周鸿昌,男,1922年8月22日出生于山东省东营市辛店区周家村一户贫农家庭,11岁给地主家放羊。1943年开始,积极投身抗日活动,任村青年抗日先锋队队长和青年抗日救国会主任,并参加了党组织的脱产培训,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44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率先参加八路军。


  1945年春节刚过,随“周家连”开赴抗日前线。之后,始终在一线作战部队,参加战役、战斗几十次,多次负伤,可以说是从枪林弹雨中杀出来的,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是共和国成千上万奠基人中的幸存者。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参加了解放滨县,解放德州战斗并活捉敌酋李仙洲;参加鲁西讨李战役、沧青战役、昌潍、齐河战役、浦台北镇的黄河阻击战、利津黄河保卫战、平原禹城战役、消灭板恒师团长古川部队、讨伐李连祥部队、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战役、著名的二次战役、五次战役和金城、金化阻击战、长津湖战役。


  在八路军山东渤海军分区先后任警卫连班长、“周家连”排长、连长。五次战役结束后,调到新组建的自行火炮团任二营副营长。随即回国在徐州进行装备训练并到第二坦克学校营团队学习一年。1953年底,二次入朝鲜,在志愿军坦克指挥所技术部修理科任科长。1955年1月1日,又奉命调入志愿军坦克独立六团任技术副团长兼技术处主任。


  共荣立过二等功5次、三等功3次、四等功1次、集体三等功2次,坦克学校二等奖,并授予朝鲜军功章和三级国旗军功章各一枚。


  1959年10月1日,坦克独六团的36辆五九式坦克方队,威武雄壮地驶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这是独六团建团以来最光荣与骄傲的一天,也是周鸿昌戎马生涯中最光荣与自豪的一天。


  1959年国庆阅兵后,调到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部工作,授少校军衔。


  1982年,在坦克六师离休。


  2015年2月23日凌晨,在干休所家中无疾而终,享年92岁。





中文名

周鸿昌

出生日期

1922年8月22日

性 别

去世日期

2015年2月23日

国 籍

中国

享 年

92岁

民 族

汉族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出生地

山东省东营市辛店区周家村

军 衔

少校





《血染的风采》


—— 纪念父亲周鸿昌诞辰100周年

周 勇


父亲胸前的军功章,

是献给新中国的厚礼;

鲜艳的五星红旗上,

有父辈们血染的风采 。

—题记



  人的一生中总有那么一段时光是刻骨铭心的,特别是美好的青春令人回味无穷,而父亲的青春,闪烁的是血染的风采。


  父亲的一生是浴血奋战的一生,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既有勋章崔灿的辉煌,也有不尽人意的低俗。今天,我们后人无须对父亲的功过是非进行评说,因为尘封的二十多枚军功章、奖章、纪念章以及日本鬼子、国民党反动派和美国鬼子在父亲身上留下的弹片伤痕,都在印证着父亲是一位共和国的功臣。




  1922年8月22日,父亲出生在山东省东营市辛店区周家村一户周姓贫苦农家,因生活所迫,父亲11岁就去地主家放羊,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刚满15岁的父亲,怀着一颗报国之心,欲投军抗倭,可惜因年龄小且长得瘦弱被拒绝。1943年,地下党组织派人来到周家村,发动群众抗击日寇,因父亲家是抗日烈属(三伯父1937年参加革命,1940年牺牲,时任博兴八大队中队长)就经常到家里慰问和宣讲党的抗日主张。


  在党组织的影响下,从1943年开始,父亲就积极投身抗日活动,任村青年抗日先锋队队长和青年抗日救国会主任,并参加了党组织的脱产培训,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岁月里,父亲带领全村的青年运粮草、送弹药、站岗放哨、坚壁清野,支援八路军对日作战,组织动员青年参加、参战。1944年,父亲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率先参加了八路军。1944年底,我们党提出“扩大主力军、战略大反攻”的方针,周家村100多名青壮年报名参了军,加上哨头、南庄等5个邻村的40余人组成了威镇渤海的“周家连”。1945年春节刚过,父亲就随“周家连”开赴抗日前线。


“周家连”奔赴抗日前线出征前合影(摄于1945年2月)



父亲的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父亲的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父亲参军后,始终在一线作战部队,参加战役、战斗几十次,多次负伤,可以说是从枪林弹雨中杀出来的,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是共和国成千上万奠基人中的幸存者。


  抗日战争时期,父亲在八路军山东渤海军分区先后任警卫连班长、“周家连”排长。参加了利津黄河保卫战,平原禹城战役、消灭板恒师团长古川部队,讨伐李连祥部队。在此期间,父亲先后荣立三、四等功各一次。


  抗日战争胜利后,父亲调到渤海军分区炮兵营一连一排任排长,参加了解放滨县,解放德州战斗并活捉敌酋李仙洲;参加鲁西讨李战役,沧青战役;在昌潍、齐河战役中,父亲两次光荣负伤,而且伤的很重,坚持不下火线,战后父亲荣立个人二等功;在三打邹平、四打寿光战斗中荣立二等功;后参加了浦台北镇的黄河阻击战。


父亲任排长时的照片



  1948年8月济南战役打响了,战斗异常惨烈,连长阵前身负重伤双腿炸断,父亲火线升任连长指挥战斗。济南战役结束后,全连荣获集体三等功,父亲荣立个人二等功。


  父亲所在部队在济南休整了20天后开赴徐州,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及解放上海战役,并荣获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


  1949年5月27日上海战役结束,父亲所在的炮兵营奉命驻守浦东庆合阵地,火炮部署在长江大堤上,任务就是禁止任何舰船进入长江入口处。虽然渡江战役中“紫石英号事件”让外国舰船有所忌惮,但上海解放后仍有外国舰船无视我解放大军的威严,蓄意挑衅我军底线。吴淞口炮击英国商船就是父亲下的命令,由所在一连进行炮击的,而且是经请示上级但还未得到答复的情况下命令开炮的。当然,事后还是得到了上级的表扬。


父亲任连长时的照片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同年10月,父亲所在的炮兵营接到赴朝作战的命令,全营编入9兵团20军58师炮兵团,父亲任炮兵团一连连长。这个炮团实际上就是个空架子,只有父亲所在的一个营,由一名团参谋长负责指挥。父亲参加了著名的二次战役、五次战役和金城、金化阻击战。出发前,上海警备区司令部宴请赴朝部队连以上干部,陈毅司令员作了战前动员。


父亲入朝时的照片



  父亲任连长的炮一连是随步兵前进的连队,全连干部、战士202人,共6个排1个连部。由于战事紧急,部队出发时穿的还是上海装备的薄棉衣,于10月14日下午4点乘火车到达沈阳站。在火车站用完晚餐又乘火车行进了一个小时到了鸭绿江边的满浦站。部队从晚上8点开始渡江,天亮前就到达了黄草岭山脚下,这时已经感到寒气逼人。


  入朝参加的第一个战役就是著名的长津湖战役。


  长津湖是抗美援朝二次战役的重要战场,面对的是强悍的美军王牌陆战第一师。父亲所在的58师是主攻部队,由于刚刚入朝,对地形气候不了解,装备落后、补给也跟不上,加上遇到极寒天气,全师伤亡过半。

长津湖战役中的志愿军炮兵



  父亲的炮一连刚进入阵地散开,大雪就纷纷飘下,连续下了七昼夜,气温骤降至零下40多度,大雪有一米多厚,很多战士子弹推上膛还未击发就冻死了。父亲率炮一连在下碣隅里与敌激战了20多天,最后全连剩下不到100人,冻死冻伤的占75%,敌机轰炸扫射伤亡的点20%,在敌军炮火中伤亡的只占5%,父亲也是三级冻伤。但志愿军的干部、战士凭借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不怕流血牺牲,最后打败了美军王牌部队,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长津湖战役从11月27日到12月24日,历时近一个月,以胜利而告终,父亲在长津湖战役中荣立三等功。


长津湖战役胜利后,父亲(二排右2穿毛领大衣者)与战友们合影。



  二次战役结束后,父亲所在炮兵部队在新兴郡休整待命,补充兵员粮草,护理医治伤员。1951年4月22日,第五次战役打响了,20军的任务是中线突击,消灭李承晚的王牌——伪首都师,父亲的炮一连配属172团,任务就是穿插切断敌人的后退之路。部队昼夜急行军,日行80多公里,走了7天7夜到达大田。由于部队行进过快,后勤补给没有跟上,部队干部、战士每人每天只吃四两黄豆加野菜,战士们最后实在是饿得走不动了。此时,东西两翼的部队还未动,父亲所在的部队成了孤军,反被敌人抄了后路。部队交替掩护边打边撤,炮兵部队一直撤到东海边,经过7天的夜行军才与师部联系上。在部队严重受损的情况下,父亲的炮一连完整归建,受到上级领导的表扬。


  五次战役中,20军58师没有阻击任务,但师长黄朝天发现左翼部队一旦被美军突破后,12军和27军有被围歼的危险。在没有上级命令,没有防御工事,没有友邻部队配合的情况下,黄朝天师长果断命令部队在金城、金化一带阻击敌人,炮兵负责坚守541高地。炮兵进入阵地后,团参谋长带领全营连以上干部勘察地形,营长走在最前面,后面就是团参谋长和我父亲。这时敌人的一发炮弹突然落在我父亲右侧但没有爆炸,巨大的冲击波将我父亲震倒,紧接着第二发炮弹落了下来,团参谋长当场牺牲,两名干部也负了重伤。


  父亲与“死神”擦肩而过,这种场景父亲经历的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父亲所在炮兵部队,冒着每天有8架敌机低空轰炸扫射的危险,坚守阵地半个多月,每门炮每天向敌阵地发射100发炮弹,击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疯狂进攻,美国鬼子伤亡惨重,始终被截在三八线以南,为后续部队的到达赢得了富贵时间。李承晚的伪首都师也被打得七零八落,退到汉城去了。据前沿步兵和观察所统计,炮兵毙敌2000余人。在这次战役中,父亲的炮一连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排长、观察排长和5名战士英勇牺牲了,其中就有父亲的亲外甥。这些年轻的生命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永远的长眠在朝鲜的土地上。


  五次战役胜利结束后,父亲的炮一连荣获了集体三等功,授予“打开步兵前进道路先锋连”荣誉锦旗,父亲荣立二等功,并授予朝鲜军功章和三级国旗军功章各一枚。


集体受奖后部分干部合影



  五次战役结束后,父亲奉命调到新组建的自行火炮团,任二营副营长,团长是坦克六师首任师长(后任内蒙古军区司令员)蔡英将军。随即父亲回国在徐州进行装备训练并到第二坦克学校营团队学习一年,由于学习成绩优秀,获得坦克学校二等奖。



  1953年底,父亲二次入朝,在志愿军坦克指挥所技术部修理科任科长。1955年1月1日,父亲又奉命调入志愿军坦克独立六团任技术副团长兼技术处主任,时任团长是李森(后任广西自治区军区副司令员)。当时部队驻地在伊川郡,除了两个坦克连部署在前沿阵地,其余的都住在防空泂里。后来,全团移防到成川郡地区,自建营房,自修连场,还设了技术检查站,部队开始了正常军事训练。1955年装甲兵许光达司令员到朝鲜,专程视察了独立六团,对团里各项工作都给予了充分肯定。


1954年,父亲(二排右1)参加志愿军坦克部队科、团军政干部会议合影。


父亲(前左1)调志愿军坦克独六团后,与战友在坑道上的合影。


父亲(左1)与志愿军坦克独六团战友在训练场上的合影。


父亲(右2)在志愿军坦克独六团时和几位团首长的合影。



  1955年10月1日,父亲和母亲在朝鲜喜结良缘,李森团长和秦冰政委共同主持了婚礼,全团的机关干部参加了婚礼并向父亲、母亲表示祝贺。


父亲和母亲在朝鲜的结婚照。



  1958年,坦克独立六团随志愿军第二批撤军回国。临行前,父亲和李森团长作为独立六团的代表参加了朝鲜政府金日成主席主持的欢送宴会,金日成在宴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词并祝酒。


父亲回国前在朝鲜的营房前留影。



父亲随坦克独六团回国后,先是驻扎在坝上柴沟堡,后又移防北京房山窦店。


  1959年3月,独六团领受了参加建国十周年大庆阅兵任务。3月底,父亲与李森团长等一行10人,前往坦克制造厂接回了首批国产中型五九式坦克。


坦克接回后,独六团开始了紧张严格的阅兵训练。


  1959年10月1日,坦克独六团的36辆五九式坦克方队,威武雄壮地驶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这是独六团建团以来最光荣与骄傲的一天,也是父亲戎马生涯中最光荣与自豪的一天。


国产五九式中型坦克首次闪亮登场。


建国十周年大庆阅兵,坦克独六团组成的坦克方队,驾驶着国产首批36辆五九式中型坦克驶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1959年国庆阅兵后,父亲就调到北京军区装甲兵司令部工作,授少校军衔,1982年在坦克六师离休。父亲的晚会是幸福的,在干休所享受副师级待遇,有部队干休所的周到服务,母亲的精心照顾,儿女的倾情尽孝,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


  父亲心胸豁达,性格豪爽,处变不乱,宠辱不惊。父亲一生最感恩的是共产党,最崇拜的是毛主席,最思念的是牺牲的战友,最热爱的是绿军装。


  2015年2月23日凌晨,父亲在干休所家中无疾而终,享年92岁。


父亲离休后,和母亲共享晚年幸福生活。



全家福



  父爱是一本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他就读懂了全部人生。父亲培养了哥哥和弟弟上了大学,送我和妹妹去了部队,使我们在步入社会的初始就有了很高的起点。如果说母亲对我们的影响是她的人格魅力的润物无声,那么,父亲对我们的教育就是他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精神激励。


戎马一生屡建功,

杀倭抗美亦称雄。

忠骨化灰军魂在,

血染风采映苍穹。


谨以此文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

2022年8月1日于京华


周鸿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