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翔,男,1903年12月13日生于江苏丹阳里庄乡谭庄村,1926年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体育科(今南京大学),从此开始了体育教育生涯。1933年至1941年在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大任教。1936年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田径队教练身份(马约翰为田径队总教练)及中国体育考察团成员参加了柏林第11届奥运会,会后赴欧洲各国考察。(丹麦、瑞典、奥地利、意大利、捷克、匈牙利、英国)1941年-1946年留学美国,先在春田大学(斯普林菲尔德学院)学习并获硕士学位,后又到依阿华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进修与研究。1946年回国后,直到1991年一直在清华大学任教。
中文名 | 夏翔 | 爱 好 | 体育 |
---|---|---|---|
本 名 | 德龙 | 毕业院校 | 国立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 |
字 | 振鹏 | ||
性 别 | 男 | 进修院校 | 美国春田大学 |
国 籍 | 中国 | 学 位 | 硕士 |
民 族 | 汉族 | 职 业 | 体育家 |
出生地 | 江苏丹阳里庄乡谭庄村 | 主要成就 | 曾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主席 |
出生日期 | 1903年12月13日 | ||
去世日期 | 1991年11月25日 | ||
享 年 | 88岁 |
组织任职
1955年任北京市体委副主任。
1956年起,历任北京市二、四、五届人大代表和二、四、五、六届市政协委员、副主席。
1983年,任清华大学体育教研组主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副主席、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北京市田径协会主席、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名誉理事等职。
荣获殊荣
1924年,在武昌举行的第三届全国运动会上荣获撑杆跳第一名。
1923、1925年和1927年代表我国三次参加了在日本、菲律宾、上海举办的第六、七、八届远东运动会,在第八届运动会创造中国撑杆跳纪录。
1957年,获田径、游泳、速滑3项国家级裁判员称号。
1983年,国家体委授予他"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1987年8月,被国际田联授予“国际田联元老功勋”奖章和奖状,是我国第一个获此荣誉的体育工作者。还曾应邀出席了第一、二、三届世界田径锦标赛。
1987年和1991年,曾两次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图代表,出席了第37、38届国际田联代表大会。
撰写了《运动生理学〉、《人体机动学》、《田径运动裁判员法》等体育教育著作。
设奖学金
2008年9月17日,“夏翔纪念奖学金”基金捐赠仪式在工字厅举行。夏翔教授的女儿夏元庆和女婿沈书府捐出夏翔教授留下的积蓄和他们积攒的部分退休金共计20万元人民币设立该基金,用于奖励我校田径成绩优异的在校生。原校党委书记、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校友总会副会长贺美英向夏元庆夫妇颁发了捐赠证书。
生平简介
作者:张高阳
夏翔(名德龙,字振鹏)1903年12月13日出生在江苏丹阳里庄乡谭庄村,少时就读于珥陵镇初等小学,后入丹阳第一高等小学,1918年进江苏省立第五中学(常州中学)读书,1922年毕业后考入国立东南大学体育科。
1926年毕业后回到常州第五中学任体育主任从此开始了体育教育生涯。1933年至1941年在清华大学与西南联大任教,1936年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田径队教练身份(马约翰为田径队总教练)及中国体育考察团成员参加了柏林第11届奥运会,会后赴欧洲各国考察。(丹麦、瑞典、奥地利、意大利、捷克、匈牙利、英国)1941年-1946年留学美国,先在春田大学(斯普林菲尔德学院)学习并获硕士学位,后又到依阿华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进修与研究。1946年回国后,直到1991年一直在清华大学任教。
夏翔1955年任北京市体委副主任,1956 年起,历任北京市二、四、五届人大代表和二、四、五、六届市政协委员、副主席。1983年任清华大学体育教研组主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副主席、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北京市田径协会主席、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名誉理事等职,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和国际田径联合会“国际田径元老功勋奖”获得者。
夏翔是我国著名的体育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毕生至力于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为提高我国全民体育素质,提高体育运动水平,为培养优秀运动员,裁判员与体育工作者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从事体育教育65年,呕心沥血,推动了体育教育事业与体育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是我国体育教育与研究的杰出领导与组织者之一;他为我国体育运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我国举办亚运会、申办奥运会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夏翔从青年时代起就热爱体育,立志要“体育救国”,他是抱着“雪耻”“东亚病夫”的宏愿从事体育事业的。在中学读书时就是品学兼优的学生,体育成绩尤为突出,1921年在江苏省分区运动会上,他获得100码、129码和撑杆跳高三项冠军和个人总分第一名。中学校长在他毕业时,亲自书写了“丈夫志四海”“古人惜寸阴”的对联相送,以表彰和鼓励他。1922-1926年在东南大学学习期间,成绩优异,曾获得学校颁发的学术优秀的奖章。
在此期间夏翔运动成绩也日臻优秀,1924年在武昌举行的第三届全国运动会上荣获撑杆跳第一名。1923、1925年和1927年代表我国三次参加了在日本、菲律宾、上海举办的第六、七、八届远东运动会,在第八届运动会创造中国撑杆跳纪录。
他是我国早期著名的田径运动员。在清华大学任教时,辅助马约翰教授担任了繁重教学及课外体育,代表队训练,校内外竞赛、体能测试等工作。他对教学工作严格认真,非常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为运动员水平的提高,教师的培养以及体育设施的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他为清华大学体育运动的普及与提高、形成学校优良体育传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对推动全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所作的贡献更是有口皆碑。夏翔是我国田径,游泳速滑运动的国家级裁判,曾多次担任全国运动会和全国田径运动会以及国际田径邀请赛、北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的总裁判长。1957年夏翔作为北京市代表团成员参加了莫斯科青年联欢节,并被大会聘为裁判参加工作。每逢重大赛事,他总是忙碌于在运动场的第一线,他工作认真,作风严谨,得到国内外人士的好评。夏翔特别注意对运动员、教练员的培养,我国很多优秀运动员,教练员都受过夏老的言传身教并终生不忘。夏翔还很注意体育科学研究工作,身体力行,发表过很多的文章,撰写了《运动生理学〉、《田径运动裁判员法》等体育教育著作。
为表彰夏翔对体育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1983年,国家体委授予他“体育运动荣誉奖章”1987年,国际田联授予他“国际田径元老功勋奖”,这是我国第一个获此荣誉的体育工作者。夏翔还曾应邀出席了第一、二、三届世界田径锦标赛。1987年、1991年他两次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出席了第37、38届国际田联代表大会。
夏翔亲身经过新旧两个社会。在旧社会,看到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遭受帝国主义的欺辱的苦难,在国际上没有地位,“东亚病夫”的耻辱像沉重的石头压在他心头。1925年他参加第七届远东运动会归来时,途径上海,适逢“五卅”惨案发生,他目睹帝国主义的凶残,十分气愤。大大激发了他的爱国心志。回校后,他就与进步的同学共同创办了“五卅”中学,以铭记中华民族受到的奇耻大辱。
“一二九”运动时期,清华园遭受大搜捕,夏翔同志冒着生命危险,在家中主动掩护了五位进步同学。他常说:“旧社会政府的腐败,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哪有条件参加体育运动,外国人称我们是东亚病夫,想到那时就令人心酸。”
解放后他心情激奋,自觉接受党的教育,领导和思想改造,土改时参加了学习工作队,派往四川工作。
抗美援朝时,他支持鼓励独生女参军,夏翔同志非常关心国家大事,热心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认真履行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的职责,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我国体育健儿在全运会、亚运会、奥运会上取得的成就,都倾注了他毕生的精力。
他十分关心青少年的成长,为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开展花费了大量的心血,1983年当得知新街口东街小学操场被占5年时,立即要求组织教育界,体育界政协委员进行调查,他多次亲自参加从4月至7月的现场调查研究和解决协调工作,并向市政府反映,提出四条建议,在9月1日开学那天终于将操场归还给了孩子们,人民日报对此事发了消息和短评,称赞《北京市政协办了一件好事》。
1987年之初,在北京政协的一次关心青少年的座谈会上,夏翔深情地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四化建设的栋梁,全社会都应该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我倡议在卢沟桥事变50周年的纪念日,举办长跑接力赛,宗旨就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让他们不忘历史,缅怀抗日英灵,珍惜幸福的今天,为振兴中华锻炼身体,”这个倡议得到了与会各界人士积极地相应,经过市政协体育组,市体育总会,丰台区人民政府14个发表单位积极筹备,第一届“醒狮杯青少年长跑赛”,在卢沟桥畔隆重举行。夏翔亲自发令,300余青少年男女选手冲上了跑道。这个赛事影响广泛,引起国内外各界关注,成为北京一项传统体育赛事,到1991年他去世那年已举行了5届。
他还十分关心我国的民族体育事业,在88岁高龄时还亲临广西参加第四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他辛勤为体育事业工作了整整65年,直到临终前几小时,还打电话关心与指导学校的体育工作。
夏翔为人善良、正直、勤俭节约,不谋私利,平易近人,极富有爱心和同情心。
小姑告诉我,以前听我二伯说:解放初期夏翔回丹阳老家探亲,有一天我二伯和夏翔小舅走在马路上,看到一个农夫挑着一副箩筐摇摇晃晃的,忽然一不小心就跌倒在地上,箩筐里的粮食洒了一地,夏翔赶紧跑了过去,来到农夫身旁,把他扶了坐起来,待农夫坐稳后,夏翔又帮着农夫将地上的粮食用双手一捧一捧的装进了箩筐,直至农夫休息后挑起担子走了才离开。
再有一件事情是我表叔陈燕庆跟我讲的,我表叔的母亲是夏翔的四姐,在夏翔去世的前一年,夏翔的四姐生病住在北京301医院,他从清华家中去医院探望姐姐,87岁的他路上一共坐了二个小时的车程并在途中换了二次公交车才抵达医院,按照他的级别出门是可以要车的,但他从来不公车私用,就是公事他也很少要车,老一輩知识分子这种高风亮节的情怀真是难能可贵。
夏翔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他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待人诚恳、作风正派、生活俭朴、清正廉洁,他为人师表,德高望重、桃李满天下。
1991年11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在纪念他的追思会上,各界人士及教师、学生纷纷发言缅怀,其中有国家体委主任,他的学生武绍祖在发言中说:夏老是体育界的老前辈,他经历了我国体育事业从衰落到兴盛的全过程,我是夏老的学生,我一入清华就由夏老带着,上了两年的体育课,他还给我们讲授田径裁判课,带我们进行“劳卫制”达标训练,我亲身感受到夏老对事业上的一丝不苟、工作上精益求精的品德,他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他的思想是一个社会主义者。”国家教委卫生体育司司长宋尽贤同志代表教委发言说:夏翔同志是集优秀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教师、学者、教授、政府体育官员、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体育家。
夏翔在耄耋之年,以“动静乐寿”自勉,曾挥笔赋“八十抒怀”诗一首:
光阴崔苒水东流,
岁月蹉跎八十秋。
喜见夕阳无限好,
愿为四化献新猷。
振奋精神兴华夏,
鹏程万里竞飞翔。
两个文明齐跃进,
四化功成国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