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星,男,1939年生于上海奉贤,196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先后在上海电气自动化研究所、上海赛星景观设计研究所、上海易客坊文化交流中心等单位任领导工作。
现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武汉大学上海校友会创业分会名誉会长,武汉大学校友企业联盟创始人,中国传统文化中华回文句传承人。也是我国最早从事计算应用的科研人员,在当时各行业都有应用项目,大都系填补国内空白。人称中国计算机第一人!
2019年提出了中华回文句与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扇文化联姻,探索了对不同文化品种进行融合发展的新思路。
利用研究基础理论中的对对称数学理论研究语言文字,使《中华回文句》成了在汉语中唯一能展现对称之美的文学作品,展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和汉字的无穷魅力!
中文名 | 徐晓星 | 出生日期 | 1939年 |
---|---|---|---|
性 别 | 男 | 毕业院校 | 武汉大学 |
国 籍 | 中国 | 职 业 | 管理 |
民 族 | 汉族 | 手 机 | 17802123361 |
出生地 | 上海奉贤 | 邮 箱 | sanaks@163.com |
主要成就
徐晓星在我国计算机发展初期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
1、与伙伴们研制了中国第一台小型工业控制计算机;
2、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立计算机学校:振兴计算机学校;
3、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计算机软件函授班;
4、与瑞金医院合作,实现中国第一个计算机看病;
5、与丹江口水库合作,第一个实现用计算机对特大型水库的洪水预报;
6、在全国学术会议上第一个发表计算机写诗的论文;
7、在全国第一个发表汉字的《词汇编码法》的论文;
8、徐晓星团队在工业小型控制计算机培训班的次数和人数为全国第一。
9、首先实现用计算机进行齿轮误差数据处理,赶超国际水平四十年;
10、先实现用计算机人工智能中的人机对弈,至今还无人取胜;
11、创建了[中国书法名品网]
徐晓星的一生座右铭
我们的祖先公平地给每个炎黄子孙有一个美好的青春,然而并不是每个人的青春都闪耀着光辉。只有当你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和锻炼了坚忍不拔的意志,才能在前进中与各种阻力顽强地摩擦,产生可贵的光和热,才能被人们感觉到你的存在。也就是说,在这伟大的社会中,你找到了自己。即使象大海中一滴水也是可贵的,因为这是真正的我!
话说人生三万天
人生如梦,岁月如梭。
蓦然回首,竟已走过了三万多天。
但有一天是最难忘的一天,因为这一天的人生足迹正踏在我国政治剧烈变化的重要时刻,回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回首往事,思绪万千。
不禁要问,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有些人为个人活着,迷恋于"人不为己,天殊地灭"的人生哲学。他们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的物质享受和奢侈的精神享乐。而另一些人则是为他人活着,为全民族、全人类而活着。他们无私奉献,追求的是为人民、为祖国的贡献。
在人生道路上没有固定的模式,要走自己的路,努力去展现自己的风采,体现自身的价值。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底,中国的政治状况还处于姓资姓社的的两条路线激烈的斗争中,知识分子还处在"知识愈多愈反动“的政治气氛里生活,媒体的宣传还是鼓吹着“宁要社会主义一棵草,不要资本主义一个宝“的价值观。
但是,素有我国政治风向标的《文汇报》,在1978年12月25日发表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之后,没有几天,就在春节前夜,《文汇报》就派记者到徐晓星家进行采访,他后来也见到了样稿。
但是知识分子能否进行正面报道,在很多领导还心有余悸。于是‘就走了曲折上层路线,在经历七个多月审批后才通过。也就是在四十三年前的今天,在1979年8月22日,徐晓星等人首先在《文汇报》上,以知识分子的正面形象进行亮相,然后全国各大媒体进行转载,报道了他们在"文革年代“,顶着"四人帮"政治压力,在"地下工厂"中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小型工业控制计算机及推广应用的成就,当时他们的足迹已踏遍了全国各地、各行各业,计算机应用项目也大部分填补了国内空白,有的还赶超了国际四十年的水平,应用成果也创造了我国计算机发展初期的多个第一。
在1979年8月22日的《文汇报》首先对徐晓星等人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小型工业控计算机和对计算机推广用的事业进行报道,知分子开始以正面形象开始亮相。
徐晓星等人研制成功 ▼
中国第一台小型工业控制机
徐晓星等人自1970年开始,在"地下工厂"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小型工业控计算机,型号为JS一10A。
该机仅有37条裸机指令,8位二进制字长,4KB磁心内存,运算速度每秒一万次。光电输入机以穿孔纸带进行输入,面板上以拔盘开关的上下两个的O和1状态进行人机交换。体积为高110,宽800,长1000毫米。
以现在的眼光看,这一台计算机是非常落后的低能儿,但它是我国小型工业控制机零的突破,是中国第一!
徐晓星等人的事迹在《文汇报》上首先报道后,全国各大媒体都进行转载 ▼
徐晓星等人
中国第一个提出汉字的词汇编法
在上世纪50年代,西方的科学家、社会知名人士,都预言到21世纪,中国文化将会消亡,因为21世纪已进入信息时代,而汉字不能进入计算机。中国人要么放弃汉字学习计算机;要么坚持汉字,放弃计算机,关在信息社会之外而被世界所淘汰。
当时 汉字能否进入计算机,成了中国文化到了生死存亡关键时刻!
当时国门紧闭,谁要是用短波收听国外电台,如果一旦被举报,就要判上几年的劳役之罪。
于是有志的中国人,不管多大的政治压力,毅然决然把汉字编码作为主攻方向,徐晓星与孙忠麟等人共同研究,是我国最早提出了汉字的《词汇编码法》。
在1978年12月18日,由《上海语文学会》、《上海自动化学会》假座于上海科学会堂举办了一场关于《词汇编码法》的学术研讨会,徐晓星作为主题演讲,不料还有多位汉字编码爱好者,向主持人递条,要求给五分钟时间的发言。
参与者有上百人挤满小小的会场,气氛相当热烈。
后来在三中全会公报发表以后,更是这现了“一码当先,万码奔腾的可喜场面。
胸怀祖国的"臭老九",在祖国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候,义无反顾地挑起担当责任。
当时一位领导这样评价:如果把守卫祖国领域,寸步不让地为国捐躯是民族英雄,那末当今呕心沥血地研究汉字编码也无槐为民族英雄!
领导的高度概刮,获得了大家一片掌声!
会议虽然结束,但汉字编码还在"码不停蹄"的前进,徐晓星也就隔三差五地收到全国汉字编码者的来请求指教。徐晓星均一一回信。
徐晓星与瑞金医院张清才等医生合作,研成计算机看病系统,当时还没有汉字显示,用汉语拼音或英文进行人机对话,把病人症状输入,最后输出诊断结果及处方。
论文发表在《医疗器械》七九年第二期,作者为张清才,徐晓星,杨静等三人。
徐晓星等人实现 ▼
中国第一个水库的计算机洪水预报
丹江口水库是在葛洲坝之前国内最大的水库,没有之一。它是集湖北、河南、陕西、四川、甘肃等五省流域面积的雨水,是南水北调的水源。
丹江口水库的库容量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于是库处领导徐处长打了比喻,如果一旦丹江口水库,因洪水预报失误,在突发特大洪水的时候丨势要求。因为他们用雨水收集器的来测量,数据来自眼看手算,各水文站用电报码通过电传机进行发送信息到库处管理中心。
水文工作者对于五省流域中数百个水文站,通过复什的计算公式,汇集各水文站现状和未来趋势,尽快提供科学数据给领导决策参考。
面对恶劣天气,出现了严重的雨情、水情,水文工作者的工作极度紧张,洪水预报电算化的迫切要求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通过几天丹江口水库和徐晓星所在的电气自动研究所的双方领导和和科研人员的相互沟通,丹江口水库的计算机洪水预报课题就在上海电气自动化研究所成立了。课题组长为徐晓星,课题组成员为杨静、钱昌仁等人员,以及丹江口水库也以水库领导徐处长及胡平道,李工,郭工等科技人员共同参加,共同战斗!
丹江口水库的计算机短期洪水预报课题,在课题组长徐晓星带领下,就紧张地开始了。用小型计算机面对地跨五省的流域面积的丹江口水库,如此重大课题,在工业控计算机的型号上,在我国计算机发展初期别无选择,国家的需要就是自己奋斗的目标!
如何把常人看做不可能事情如何变成可能,対于这种富有挑战性的探索性项目徐晓星更感兴趣,因为他觉得这是考验自己能为的机会。只有这样,你才会领略到领先一步的美丽风光!
《文汇报》于1979年8月22日发表了徐晓星等人关于推广应用计算机的事迹的报道之时,徐晓星课题组正在丹江口水库对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紧张的调试过程中,所以还不知道见报之事,而丹江口水库的领导见到报后欣喜若狂,因为那时对知识分子不敢进行正面报道,而在山沟沟里更少有人见报。为此他们把这一张《文汇报》,在报头上方题了词,还郑重地盖上丹江口水库的公章以作为纪念,徐晓星至今还珍藏着这份报纸,留下美好的回忆!
徐晓星等人利用小型计算机实现地跨五省流域的丹江口特大型水库的洪水预报成果在媒体上报道后,受到了国家及水电部的关注和褒奖,也引起同行的兴趣。
如此大的数据量而主机仅有4KB的内存是何解决?
计算机本身只有8位二进制字长,运算精度不夠怎么办?
暴雨急至,洪水预报实时性很强,仅每秒一万次运算速度,这个问题采取什么措施来克服?
如此诸多在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徐晓在在一次全国性计算机的学术交流会上进行了详细介绍,如何想方设法方,通过软硬件手段来解决,这在小型计算机应用于特大型水库的大项目上,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上也实现多项突破。'
首先实时性强,采取硬件配置,实现双机并用,以小博大,将各省水文站分块独立运行,分头接受现场水文信息,并进行预置处理。
精度不夠,采用软件的双字长浮点运算,即把原来硬件只有八位二进制字长,用软件方法提升为十六位二进制字长来参与运算。
单机内存,只有4KB,双机就变成8KB,容量翻一翻。但要存储水文数还是远远不夠,此时采用计算机控制电传机,以穿孔纸带外存,实现了海量存储。
就这样,采用三个软硬件措施,克服运算速度跟不上,计算精度不夠用及数据内存容不下等问题,徐晓星课题组以创新和实干的精神,出色地了完成任务!
应九江科协的邀请,徐晓星团队在4月份举办江西计算机学习班。
应武汉长江规划办公科学院的邀请,徐晓星团队在该院举办华中地区计算机学习班。
在长江科学院办班结束后,《人民长江报》就进行报道。事后又有好几个项目要求咨询指导。
徐晓星等人是实现
小型工业控制计算机培训班次数及人数为中国之最
徐晓星是
中国最早发表计算机写诗论文
徐晓星是中国最早发表关于用计算机模拟人工写诗的论文,发表在81年12月,《中国电子学会信息化处理》的学术会议上,论文的题目是《计算机写诗初探》。
在当时我国计算机应用水平看,人工智能还没有进入到大众视野,计算机应用科技人员更无兴趣顾及,对唐诗宋词已作为四旧而扫除,写诗抒情这种风雅之举,作为资产阶级情调而被蔑视,有谁敢逆流而上?
徐晓星在人生道路中,始终以前人所没有去过的地方去探索,常以领先一步饱赏美丽风光而自傲!
徐晓星用计算机写诗仅是从原理上进行探索而已,离实用还非常遙远,因为汉字还不能进入计算机,更不能显示汉字和打印汉字,操作也极为不便。
徐晓星深知,研究计算机模拟人工写诗的人工智能是没有经济效益的,而一些科技发达国家就是投入巨资,鼓励科研人员对尚未有实用价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长年累月打下了科技发展的良好基础,成为世界公认的强国。
徐晓星等人
中国最早实现人机对决方案
由于徐晓星在计算机应用于工业控制和数据处理大量实用项目后,同时把目光转向人工智能,因为计算机出现不久就有预言计算智能超过人类,大都还是科学幻想的思路,没有实例来充分证明。
徐晓星认为,人机对弈是人工智能中最精彩部分,因为计算机与人处于平等对抗地位,两者是平等抗衡。不同于工业控制和数据处理,计算机是服从人的指挥,为人类服务的从属地位。
于是徐晓星根据自已多年搜集的世界著名和我国民间的以及自已设计的智力游戏题。
当徐晓星编程好让一些学生及兴趣来比试,几乎没有一个常胜者。
福建省在福州市科委组织下,邀请徐晓星赴福州举办计算机科普报告。事后有多个计算机应用项目要求咨询指导。
黄潼年和徐晓星等人实现了
齿轮动态全误差仪
赶超世界水平四十年!
齿轮是制造业是最基础的广泛应间用的机械零件,它又是在机械制行业最复什的零件。
衡量齿轮的质量有三十多个参数,它们相互关联,但在测量中大多是单项静态测量,但齿轮在使用中都是运动状态,所以静态测量合格的数据在动态使用有很大差。
目前人工智能正象当初互联网一样,几乎是万能的,出现了各种"互联网十"的通用模式。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迅速崛起,在各行各业显示了它们作用,甚至颠覆着有关行业的命运,使很多就业人员面临着失业的危机。
其实人工智能中最高端和最精彩的还是人机对决,它是把人与和计算机放到平等的地位,在人机对决中,计算机不再是属于人助手,而成了与人抗衡的对手。
那末计算机与人对抗的人机对决中,其最后结果是谁胜谁负呢?
其实,这个问题不这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摆在人类面前严峻的哲学问题。
现在很多人被机器人剝夺了就业岗位,将来会不会出现人类被机器人剝夺自由,成为被奴役的对象。
徐晓星用未来的目光,跟踪着高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思考着人类命运虽未发生而有否可能发生的趋势。
事情还是发生了。
人类在人机对决中留下唯一的智慧宝地,围棋赛被机器人占领了,机器人是否允许在围棋园地里留下给人类耕耘的自留地?
世界公认的最高级别的棋手是韩国、日本和中国。然后就在那年韩国九段棋手李世石与机器人交战,而以1:4结局而败给机器人。
当时中国的年轻九段棋手柯洁放言,李世石棋兄,怎么会输给机器人呢?如果是我就不会输!
柯洁的一番话,给人类的未来对决鼓了一番勇气。
但话再说回来,李世石还是扳回一局,没有丢尽人类面子。
这个机器人就是著名的阿尔法狗。
到2016年底,世界上全部围棋高手联合起来,与"狗"恶战,而结局败得让人难以想象,世界上六十名围棋大师,都败在"狗"的手下,竞一网打尽,围棋大师们也丢尽了面子。
青年九段棋手柯洁,他十九岁登上国际棋台首位。他满怀信心,要在这次举世瞩目的人机围棋赛中,迎接挑战,为人类的争取荣光。
广大棋迷也特意到乌镇来助威,加油,徐晓星也在助威行列之中!
徐晓星在计算机推广应用上,带着为祖国争光的使命,象一匹跨界的野马,他与有关单位合作,应用项目几乎涉及各行各业,大都为填补国内空白,有的超过国际水平。同时对汉字编码、人工智能等很有研究,在全国学术交流会上得到同行的认可和称赞。
对徐晓星的跌宕人生和传奇故事,在媒体上向全国发布后,不但冲击了对知识分子压抑的沉闷空气,也激起了文艺界的兴趣。
当时刚恢复的上海滑稽剧团的吴双艺等领导,以徐晓星为原型的故事搬上了舞台,剧目为《酸甜苦辣》,作为八十年代青年精神的楷模,让笑声传遍大江南北,让人民拍手叫好!
徐晓星的传奇人生播出后,收到了全国各地上千封青年读者来信。他在公开回信中这样写着:"我们的祖先公平地给每个炎黄子孙有一个美好的青春,然而并不是每个人的青春都闪耀着光辉。只有当你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和锻炼了坚忍不拔的意志,才能在前进中与各种阻力顽强地摩擦,产生可贵的光和热,才能被人们感觉到你的存在。在这伟大的社会中,你找到了自已。即使象大海中一滴水也是可贵的,因为这是真正的我!"
由于徐晓星在我国早期计算机事业的卓越贡献和被他顽强的奋斗精神所鼓舞,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中国计算机第一人"!
人生易老天难老。但八十岁,不是一个人的生命终点,而是一个新的人生起点。面对未来不确定的前程,要认真选择适合于自已的生活方式,抓住人生旅途中的每个驿站,再潇洒走一回!
为此,徐晓星认为,人生步入老年,老有所为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是一个独特的生活方式,既能健身又可健脑,是一个能保持身心健康的良性生活方式。
徐晓星以丰富的传奇经历,在八十岁生日这一天,回望过去,呼唤出自己的人生感受,创作了《八十生日抒怀》一诗,他是这样写的:
八十年前的今天,在地球上又添加了一个小生命,那就是我。
我从风雨中走来,又在夕阳中再创辉煌。回望过去感慨万千,偶得小诗一首:
风云多变不用愁,
不忘初心潇洒走。
管他明日有几何?
活在当下写春秋!
2019年1月18日
于中国上海
人物风采
2023年8月13日,在美国纽约法拉盛启扬文化中心举办《华雅》文集发布会,是英国宫廷舞会,由英国皇家人员参加,纽约州议员政要出席。
在支持单位中有美国华尔街卫视,美国上海总商会,常青藤教育集团和上海易客坊文化交流中心等单位。
徐晓星作为《华雅》一书的作者之一也送去了祝贺视贺。
徐晓星独资企业 上海易客坊文化交流中心 作为支持单位之一,不但送去了字画贺词,也推送了一个《著名作家作名著》的儿童小品进行助兴。
相关链接
3、笃行十二载扬帆行致远!第十二届上海中国古玩艺术品博览会开幕
23锋尚F E N G 5 H A N G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