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东,男,1971年出生,山东省泰安人。1994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1995-1996年在南京大学-约翰o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进修;2000年在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2000-2002年在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学习。后任职于外交学院,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美国外交、大国关系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培养对象,外交学院美国研究中心主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SAIS)富布赖特研究学者(2015-2016),耶鲁大学(Yale)布兰迪—约翰逊大战略项目访问学者(2008-2009),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UCSD)全球冲突与合作研究所访问学者(2006)。 曾在《美国研究》《国际论坛》《欧洲》《俄罗斯研究学刊》《美欧季刊》(台北)、《亚洲评论》(香港)等学术刊物中发表《克林顿政府与北约东扩》《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与北约职能的调整》《北约扩展研究综论》《再析乔治·凯南的遏制思想》《俄罗斯能否加入北约问题探析》等学术论文。
主要作品:《当前美国对华政策的辩论、选择与走势分析》、《中美关系:现状评估与趋势分析》、《试析冷战后美国自由主义外交特色》、《美国与欧亚安全制度构建》、《北约扩大研究(1948-1999)》、《北约维护西方安全的原则和行动探析》、《俄美分歧及俄罗斯加入北约的可能性分析》等,译著《第五阶层:智库·公共政策·治理》。
中文名 | 李海东 | 职 业 | 导师 |
---|---|---|---|
性 别 | 男 | 教学职称 | 教授 |
出生日期 | 1970年11月 | 任职机构 |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 |
籍 贯 | 山东省泰安 | 研究领域 | 美国外交与中美关系 |
毕业院校 | 南京大学 | ||
最高学历 | 研究生 | ||
主要成就 | 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培养对象 | ||
代表作品 | 《北约扩大研究(1948-1999)》《北约东扩与俄罗斯的战略选择》 |
人物经历
学习经历
1990-1994年,李海东就读于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并获得学士学位。
1994-1997年,就读于南京大学历史系欧美史专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95-1996年,就读于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研修美国外交、中美关系与美国文化。
1997-2000年,就读于南京大学历史系美国外交史方向,并获得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0-2003年,李海东担任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复旦大学历史系世界史教研室讲师、副教授。
2003年,李海东担任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复旦大学历史系世界史教研室讲师、副教授,从事当代美国外交与中美关系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2008-2009年,李海东担任耶鲁大学布兰迪—约翰逊大战略项目(Brady-JohnsonPrograminGrandStrategy)访问学者。
2015-2016年,李海东任职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SAIS)富布赖特研究学者。
2022年4月28日,李海东担任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和UIC中国语言文化中心共同举办了以“疫情下的中国与世界——疫情对国际秩序演变的深刻影响”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主讲嘉宾。
2023年8月14日,李海东出席由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与“全球华人政治学者论坛”共同主办的第十四届华人学者台湾问题研讨会。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美国外交与中美关系方向的教学与研究。
主讲课程
"美国外交史"、"当代美国外交"、《世界战争史》、《美国外交与中美关系》(留学生课程) 等。
社会任职
2000-2003年,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复旦大学历史系世界史教研室
2003-至今,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
2008—2009年,耶鲁大学布兰迪—约翰逊大战略项目(Brady-Johnson Program in Grand Strategy)
2015-2016年,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院(SAIS)
主要贡献
著 作
专著:《北约扩大研究(1948-1999)》,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5月版。
合著(第二作者):《北约东扩与俄罗斯的战略选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
论 文
1,《克林顿政府与北约东扩》,载《美国研究》2001年第2期。
2,《和平伙伴关系计划与北约职能的调整》,载《国际论坛》(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2001年第2期。
3,《北约扩展研究综论》,载《美欧季刊》(台北·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2001年春季号(第15卷第1期)。
4,《美国国内反对北约扩大的主要观点》,载《国际论坛》(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2003年第3期。
5,《国际关系理论对北约扩大的解释及其合理性》,载《国际论坛》(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2004年第4期。
6,《基辛格的困境与美国外交的未来》,载《美国研究》(北京·社科院美国所与中华美国学会),2004年第3期。
7,《托马斯·巴尼特的“核心—裂缝”思想评析》,载《美国研究》2005年第1期。
8,《俄美分歧及俄罗斯加入北约的可能性分析》,载《俄罗斯研究》2005年第3期。
9,《试析冷战后美国对俄外交政策》,载《外交评论》2008年第5期。
10,《中美关系30年:特点与趋势》,载《当代世界》2009年第1期。
11,《从边缘到中心:美国气候变化政策的演变》,载《美国研究》2009年第2期。
12,《奥巴马政府的气候变化政策与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载《外交评论》2009年第6期。
13,《影响美国朝核政策的内部因素分析》,载《当代世界》2010年第3期。
14,《试析冷战后美国自由主义外交特色》,载《世界教育信息》2012年专刊。
15,《中美关系:现状评估与趋势分析》,载《外交观察》2012年秋季号总第1期。
16,《美国重返亚洲冲击中美关系》,载《紫光阁》2012年第10期。
17,《美国对“阿拉伯之春”运动政策探析》,载《当代世界》2013年第3期。
18,《新型大国关系推动中美关系健康发展》,载《紫光阁》2013年第7期。
19,《美国与欧亚安全制度构建:北约东扩战略与亚太再平衡战略比较分析》,载《美国研究》2013年第2期。
人才培养
2014年11月26日下午2点至4点,李海东参加中央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主题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征”的讲座,并担任主讲导师。
2023年4月11日,李海东出席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并担任“准确把握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与大国关系的发展”的专题讲座讲师。
获得荣誉
2014,外交学院第十一届优秀科研成果 三等奖
人物言论
2024年9月9日,美国国会自复会后特意开辟了所谓的“中国周”,密集表决多项与中国有关的法案。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李海东指出,近期沙利文访华已表明拜登政府在执政尾声阶段希望管控中美双边关系,以“稳”字当头。然而,此时美国国会密集讨论涉华法案,是想在大选日益临近之际“杯葛”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同时也是共和党试图在外交层面阻击民主党候选人的表现。由此可以看出,国会意图与拜登政府争夺美国对华政策的主导权,双方乃至两党之间围绕对华政策的竞争同样日趋激烈。
社会活动
2021年6月,美国、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四国,在菲律宾海启动“马拉巴尔-2021”的大规模海上联合军演。李海东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这次军演是美国战略层面对华竞争的最新步骤,是美国所谓“印太战略”的一部分,有拉拢所谓盟国和伙伴进行一系列演习性实践的考量。这个由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提出的战略,表面上是为了维护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自由和开放”,实质是拉拢周边国家远离中国,确保美国自身在西太平洋乃至全球地位的手段。
2024年5月,李海东就美墨边境移民问题分析表示,移民问题直接涉及美国不同政治力量的消长,总体看,少数族裔及移民群体是民主党的坚定支持力量。移民在美国各关键摇摆州汇集越多,民主党在州地方及联邦层面获胜的概率就越高。这也导致了美国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趋势,许多白人群体对此不满。共和党人希望持续巩固白人群体在美国社会的主导地位,而大量移民在摇摆州存在的现象令共和党人警觉。因为移民一般倾向于投票给民主党,这将导致共和党在重要选举中失利,所以移民问题就成为影响美国政治的核心议题。
美国当前政治高度分裂,时常会出现对现行法律体系的冲击事件,美国的联邦和州分权,每个州都有很高的自治权。而共和党通过地方立法打击非法移民,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联邦政策和法律。在民主党主政白宫时,共和党会对民主党放宽移民进入的做法进行抵制,指责其侵犯州权。而当白宫与州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时,往往会寻求最高法院的裁决,这种裁决具有更高的权威性。最高法院的裁决并不必然会支持白宫。今年年初,得州和白宫因非法移民问题尖锐对立时,最高法院就作出了支持得州的相关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