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泉,男,1957年3月15日出生于北京,美国中文作家协会永久会员。文学博士。1983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后赴英国基尔大学进修美国文学。1985年,获硕士学位。1987年,到美国马里兰大学进修美国研究专业。1993年,获博士学位。1995年,从东岸移居西雅图。1996年至2016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法学院图书馆工作,现已退休。期间从事中、英文写作。作品有散文集《紫藤簃》《自別故園幾經秋》《伸出蒙恩的手》和文集《無聲的侍奉》,以及回忆录《五零后的回眸》上下卷和《创作回顾》之外,还有长篇小说《离乡人》。英文著作有长篇小说《Expatriates》,短篇小说集《Trojan Rooster》。
英文作品曾发表于Folio: A literary Journal《富丽欧文学》,Wisconsin Review《威斯康星文学》,The Armchair Aesthete《扶手椅上的美学家》,Timber Creek Review《林边小溪文学》,Christian Courier《基督信使》,Kimera: A Journal of Fine Writing《朦胧文学》(获一九九九年Pushcart Prize提名),Wordsof Wisdom《智慧的语言》,Five Points《五点文学》,Pangolin Papers, 《攀格林文学》(获一九九九年Pushcart Prize提名),再版《城垣文学》,The Long Story《中篇小说》,Red Rock Review《红磐石文学》,The Minnesota Review《密尼苏达文学》, 其中两篇获一九九九年 Pushcart Prize 提名。
中文作品曾发表于《世界日报》、《神国杂志》 (贰篇) 、《举目》(叁篇)、《生命季刊》、《传记文学》(肆篇)、《文学台湾》、《台湾风物》、《台湾文献》(两篇) 等。
中文名 | 张泉 | 爱 好 | 看书、写作、旅游 | |
---|---|---|---|---|
性 别 | 男 | 喜欢的作品 | 美国文学,特别是福克纳的作品 | |
国 籍 | 美国 | 毕业院校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 |
民 族 | 汉族 | 职 业 | 中、英文写作 | |
出生地 | 北京 | 代表作品 | 《紫藤簃》《五零后的回眸》 | |
出生日期 | 1957年3月15日 |
张泉创作回顾
2021年10月19日,美国南方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创作回顾》。借《创作回顾》出版的机会,我愿与读者共同分享我的业余创作经历。
创作需要时间、执着和锲而不舍的耐力。创作是一种不屈不饶、尝尽甜酸苦辣的经历。
《创作回顾》所记录的是我在1995年-2021年间断断续续业余“创作”的经历。此书除了回顾我创作小说、散 文、传记、回忆录的同时还记录了部分我所创作的作品。
(2020年中旬,在和美国南方出版社作家群交流中,第一次接触到“美篇”。一年半来,我在“美篇”制作了 10 个作品集,四百多篇作品。其中我做了一套《创作回顾》,做好后分享给美国南方出版社同仁。不到两个星期,出版社回话,《创作回顾》编辑 OK 了,如果我希望出版成书,把稿件编辑成文件加上目录发到 info@dixiewpublishing.com。
即 2018 年《五零后的回眸》上下卷出版后,美国南方出版社相继出版了我的《半句多》、《离乡人》、《Expatriates》、《Trojan Rooster》、《無聲的侍奉》、《自別故園幾經秋》、《伸出蒙恩的手》和《创作回顾》。感谢美国南方出版社为出版我每一本书所付出的辛劳。
我岳父,林慰桢教授,是四十年代初考取庚子赔款奖学金留学加拿大的老一代科学家。岳父母在温哥华工作、生活了大半辈子,八十年代 初退休后也一直留驻温哥华。我妻子是两老独生女儿。1995年,岳父过完 80 岁生日后,我们便从美国东岸搬到西岸离温哥华最近的城市西雅图,以期对两老的生活有个照应。
1995 年 5 月初,我们开车从马里兰大学伯克校园出发,行程五天五夜 2,775 英里。到达西雅图的第一天,在华盛顿大学附近的一家书店英文文学杂志中,偶然发现一位笔名为哈金的留美大陆作家发表的英文短篇小说,故事写得极为生动,引人入胜。哈金本名金雪飞,1956 年出生于中国辽宁省。1981 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取得英语学士学位,1984 年取得山东大学北美文学硕士学位。1992 年在美国的布兰代斯大学取得文学博士学位后,从事英文文学创作。哈金那时还没有名气,但他所创作的英文小说以及我们相似的背景激励并萌发了我用英文写作的兴趣。
那时初来乍到西雅图,除了探访居住 150 英里外温哥华的岳父母外,我们在西雅图别无它事可做。原想很快会找到工作,但发现并没有想象的那样容易。这期间,我和 Peggy 每天就在寓所里练习英文写作。
“Colonel Ma’s Father”(“马团长的父亲”)是我尝试的第一篇英文短篇。故事讲的是一位当年驰骋疆场、出生入死打下江山的“马团长”进京后保持军人的本色和老父亲进京后不忘农民的本色,以及由此连带的父子各自尊严微妙的交织和缠连,诱导读者与主人翁“马团长”一同思索故事的弦外之音:究竟当年闹革命的初衷是为了什么?完稿后的当年,1995 年 11 月 7 日,被美利坚大学文学系办的 Folio: A Literary Journal《富麗歐文学》杂志接受,并发表在 1996 年冬季刊上。
写完“马团长的父亲”后,我接着写了第二篇题为“The Balcony”(“阳台”)的短篇。我试图运用我所喜爱的美国作家福克 纳在《喧哗与骚动》对意识流技巧和时间错置的创造性的尝试,通过一位“弱智”少年的视野和口吻记述他在 “阳台”上所目睹、耳闻到的文革初始国府大院的事故变迁。惨烈的暴行被“平白直叙”地叙述出来,不起眼的变故披上了变态的色彩。“The Balcony”(“ 阳台 ”)被美国威斯康大学出版的Wisconsin Review 《威斯康星文学》接受,并发表在该杂志 1996 年 13 周年刊上。
接下来我又写了半打英文短篇,其中包括:“The Birds & Bees in Beijing”(“北京少年之烦恼”)、“The Bridge”(“桥”)、“Chimeras”(“梦幻”)、“Chicken Blood Therapy”(“鸡血疗法”)、“The Jaundice Ward” (“肝炎病房”)、“Trojan Rooster”(“国府百鸡战”)。
随着“肝炎病房”被美国乔治州立大学创办的 Five Points:A Journal of Literature & Arts《五点文学》接受并发表在 1999 年秋季刊, 我在 1996 年写的那些微不足道的英文短篇接二连三地被美国各种文学杂志接受并发表,其中包括在 The Armchair Aesthete 《扶手椅上的美学家》1999 年春季刊发表的“The Birds & Bees in Beijing”(“北京少年之烦恼”)、Timber Creek Review《林边小溪文学》1999 年 4 月刊登的“The Bridge” (“桥”)、在 Kimera: A Journal of Fine Writing 《朦胧文学》1999 年夏季刊登的“Chimeras”(“梦幻”)以 及在 Pangolin Papers 《攀格林文学》1999 年冬季刊刊登的“Chicken Blood Therapy”(“鸡血疗法”)。
二十多年后我才有机会把这些发表过的英文短篇小说收集成册。《Trojan Rooster》于 2019 年 9 月被美国南方出版社出版,現已上市,国内人民币购买,可联系 美国南方出版社,国外可上亚马逊网搜索 Trojan Rooster 购买。
尝试用英文写短篇小说后,我又试着用英文写自传体长篇小说 《Expatriates》。写这部小说的起因就是在为一家豪宅安装水暖管道中,三位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大陆人之间经历了一系列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一个半月此项工程结束后,为了宣泄心中的怒火和郁闷,我写了这部小说。以此展现留美大陆人上世纪九十年代为生存在美选择的不同道路和手段:有的选择辛勤劳作、自食其力、忍辱负重; 有的却投机钻营、欺诈勒索、横行霸道。
2018 年出版《五零后的回眸》时,我想起我的那本被撂置近四分之一世纪的英文小说《Expatriates》(1996 年 6 月完稿)。我将英文原稿投到美国南方出版社,《Expatriates》于 2019 年 7 月出版。
1996 年 6 月英文《Expatriates》完稿。 为了使此小说能与中文读者见面,我逐章把它译成七万字中文版《离乡人》,并做了适当的修改。我投稿英文《Expatriates》和中文《离乡人》,以期一起同年出版。
即英文《Expatriates》出版后一个月,2019 年 8 月美国南方出版社出版了《离乡人》。
我非常认同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十几年前领取耶路撒冷文学奖时发表的那篇演说,他使我想起二十世纪俄罗斯著名思想家舍斯托夫的《以头撞墙》,村上春树讲道:
以卵击石,在高大坚硬的墙和鸡蛋之间,我永远站在鸡蛋那方。无论高墙是多么正确,鸡蛋是多么地错误,我永远站在鸡蛋这边。谁是谁非,自有他人、时间、历史来定论。但若小说家无论何种原因,写出站在高墙这方的作品,这作品岂有任何价值可言?
更深一层的看,我们每个人,也或多或少都是一枚鸡蛋。我们都是独一无二,装在脆弱外壳中的灵魂。你我也或多或少,都必须面对一堵名为“体制”的高墙。体制照理应该保护我们,但有时它却残杀我们,或迫使我们冷酷、有效率、系统化地残杀别人。
我写小说只有一个原因,就是给予每个灵魂尊严,让它们得以沐浴在阳光之下。故事的目的在于提醒世人,在于检视体制,避免它驯化我们的灵魂、剥夺灵魂的意义。
我深信小说家的职责就是透过创作故事,关于生死、爱情、 让人感动落泪、恐惧颤抖或开怀大笑的故事,让人们意识到每个灵魂的独一无二和不可取代。这就是我们为何日复一日,如此严肃编织小说的原因。
村上春树的话,某种程度上表达了我为什么出版英文小说 《Expatriates》和中文版《离乡人》的初衷。
2013 年 4 月我和妻子参加了在台北板桥大林家六记宗族的聚会。在台期间,我们有机会参观了位于台北板桥林本源邸园。回来后,在整理岳父林慰桢教授遗留下的有关林家文献、照片史料时,又联想到 1980年我和 Peggy 探望正在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短期回国讲学的岳父母大人。其间和他们一道参观了包括厦门鼓浪屿鹿耳礁林氏府和港仔后菽庄花园等许多景点。即此萌发了编写《林本源家族训眉记简史》的想法。
编写《简史》目的是让家人以及对板桥林本源家族二房训眉记掌门人、菽庄花园老主人、Peggy 曾祖父林尔嘉先生感兴趣的读者对林家庞杂的训眉记的历史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编写《简史》过程中,我又萌发了创作一集传记散文,比较详尽地描述我所感兴趣的林尔嘉公的家人或事件。传记散文集共收集十篇系列文章,拟题为《紫藤簃》。此系列文章大体上勾勒出林尔嘉训眉记家族的兴衰史。时序从一九0五年六月十六日启,板桥林本源家族第四代掌门人,林尔嘉的父亲林维源去世后,时年三十岁的林尔嘉成为林本源家族二房训眉记掌门人,一直到二00六年九月厦门鼓浪屿鹿礁路林氏府老宅易主,历经百年沧桑。《林本源家族训眉记简史》与《紫藤簃》整合一起,似为相依为命的孪生姊妹: 相辅相成、图文并茂、异曲同工。
《紫藤簃》的十篇系列文章曾经分别投稿到大陆繁星浩瀚的文学杂志里,无一例外地折戟沉沙,杳无音信(本想说“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一天,妻子从大学东亚图书馆带回一本台湾出版的《传记文学》杂志,鼓励我试投此刊。《紫藤簃》中的四篇文稿就是这样最早以“板桥林本源家族纪事”为系列发表于 2016 年 1 月号、2 月号、3 月号《传记文学》。接下来的一年里,又有四篇分别发表在 《文学台湾》、《台湾风物》、《台湾文献》。
在台湾杂志发表文稿并不意味着在台湾可以将他们出版成书。在台湾出版业碰壁后,最后在大陆多如牛毛的出版社中,在朋友多方努力推荐下,2017 年下旬《紫藤簃》终于被人民东方出版社接受,却在出版前夕因该社社长突然离职险些夭折。
2017 年 11 月 21 至 23 日来自世界各地的家人在厦门鼓浪屿鹿礁路林氏府举行了纪念训眉记老主人林尔嘉公诞辰一百四十二周年活动。北 京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出版的《紫藤簃》(林本源家族训眉记纪 事散文)以及由上海枫月印务出版的《林本源家族训眉记简史》及时运到林氏府有幸与读者、家人见面。
《紫藤簃》和中、英文版《林本源家族训眉记简史》现已落户海峡 两岸、香港、台湾、菲利宾、新加坡、美国、英国、法国、瑞士等地! 厦门鼓浪屿林氏府、鼓浪屿侨联、鼓浪屿侨史馆、菽莊花园、菽莊吟社、厦门溪岸陈家、林家祖居角美白石堡林氏义庄、厦门图书馆、厦门文史研究室、台北林家祭祀公业、板桥林家花园、台湾历史所、国史馆、新北市图书馆、美国华盛顿大学东亚图书馆、芝加哥公共图书馆等都有此书的收藏。
我的《五零后的回眸》远远没有《紫藤簃》那样幸运!《回眸》差点被扼杀在摇篮里。国内力挺出版《五零后的回眸》的编辑们做了最大的努力,但最终和出版社“领导”意见相左,没能入选该社 2018 年度出版计划。
正在进退维谷之际,一位文友在微信中问我: “你想在美国出版社出版吗? 美国南方出版社。”
2018 年 10 月 美国南方出版社 分上、下两卷出版了《五零后的回眸》(上卷英文书名:Generation Mao: a Memoir Volume 1 。下卷英文书名:Generation Mao: a Memoir Volume 2),现已上市,国内人民币购买,可联系 美国南方出版社,也可在美国亚马逊购买 Generation Mao: a Memoir Volume 1 或 Generation Mao: a Memoir Volume 2。
《五零后的回眸》是一部自传体散文集,分上、下两卷,涵盖两个不同的时代:“面包会有的”时代与“一切都会有的”时代。上、下卷由各自的“三部曲”组成。
上卷“面包会有的”时代涵盖大陆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由《国府大院》、《北辛庄》、《桂春园/ 编译局》“三部曲”组成。
下卷“一切都会有的”时代涵盖大陆自1978 年12 月18 日“改革开放”至今。由《二外》、《留洋》、《旅居》“三部曲”组成。
如对《五零后的回眸》上卷三部曲全文感兴趣:国府大院、北辛庄和编译局,可进入 美国中文作家协会会员在网站 阅读。
读者如对“有声频道”感兴趣,可进入 喜马拉雅,搜索“五零后的回眸”即可收听全部一卷,三部曲:国府大院、北辛庄和编译局。
2019 年 5 月美国南方出版社出版了我编辑的《半句多》。英文书名: Speaking UP ,此书也已上市,可在美国南方出版社或亚马逊中购买。
不少读过《半句多》的读者问我向往什么样的社会? 其实我所憧憬的社会很简单: 不在乎它叫什么; 不在乎它是什么主义; 不在乎民选还是禅让; 有礼貌、讲卫生、言有信、行必果; 办事不需要托人; 手术大夫、 牙医、律师不一定是熟人; 在家、出门靠自己、社会福利靠团体。
2019 年余下的时间,我把十多年前曾在《举目》《神国杂志》《生命季刊》发表过的若干篇有关信仰的短篇收集成册,拟名为《无声的侍奉》。无巧不成书,2019 年底,美国南方出版社出版了我的《无声的侍奉》。英文名为: In Humble Service。
2015 年为纪念已故岳父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着名华裔物理化学教授林慰桢诞辰一百週年,我赶写了一篇题为《自别故园几经秋》分 (上)、(中)、(下) 三部分。后被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接受,从三万五千字编修到一万四千字后,此篇以<板桥林本源家族纪事>登于二零一六年三月号《传记文学》。《自别故园几经秋》后被收录进我撰写的《紫藤簃》。
2020 年 2 月 5 日是岳父林慰桢教授诞辰一百零五週年纪念日。为纪念林慰桢教授为祖国和世界科学默默付出的一生,美国南方出版社出版发行了我的繁体中文版单行本《自别故园几经秋》。在此,感谢美国南方出版社帮助我了却一桩心愿。《自别故园几经秋》现已上市,英文书名为: AnInvested Life: Professor Wei-Cheng Lin。
《伸出蒙恩的手》是个人生存实录。面对无法改变的社会和严酷的生活现实,面对天灾人祸、Coronavirus(COVID-19) 病毒瘟疫的蔓延,我们如何生存? 惟有互相关爱和搀扶,我们才有生存的意义和希望! 我相信伸出你我蒙恩之手,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一点爱,也会带给别人关怀。伸出你我的手,即使是不足挂齿的一件小事,也会带给世界温暖。让我们向挣扎在周围冷落无助的人 “伸出蒙恩的手”,彼此陪伴、关 爱、搀扶,同命相怜、携手共行、俯身相助。让我们微不足道的一点 爱、不足挂齿的一件爱助,成为更多人的祝福。因为 “伸出蒙恩的手” 不仅仅是救个人和家庭,更是救赎每个被拷问的灵魂和这个世界!
2020 年 4 月美国南方出版社出版了《伸出蒙恩的手》
2021年10月19日,美国南方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创作回顾》。
我的书可在美国南方出版社 (dixiewpublishing.com)查询并随着亚马逊(Amazon)在全球范围内发行。美国南方出版的图书被编入世界最大的图书数据库 WorldCat,被美国国会图书馆 (Library of Congress)收藏,并有机会被众多的著名大学的图书馆收藏。我在美国南方出版的书现已被伯克利、哥伦比亚、宾夕法尼亚、 密执根、华盛顿等大学收藏。可以在美国最大的零售連锁书店巴诺书店 (Barnes & Noble)购买。
美国中文作家协会主席李岘博士写道:
“张泉兄好! 恭贺您的《创作回顾》即将出版成书。刚刚将您发来的书稿浏览了一遍 (不敢说阅读,因为信息量太大,要慢慢欣赏),书中的图文不仅涵盖了您个人丰硕的文学创作成果,而且如百宝箱一般,古今中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琳琅满目...... 我能感受到您把自己的人生都融入到文字中,把心中的爱都体现在每一张的图片里,您是用对生命的思考,对家人的热爱,对社会的关心和对历史的沉思凝结出您的创作成果。由衷地祝贺。”
张泉出版作品
作品 | 出版时间 | 出版社 |
---|---|---|
《林本源家族训眉记简史》 | 2015年8月6日 | 上海楓月印务 |
《紫藤簃》 | 2017年12月1日 | 东方出版社 |
《五零后的回眸》上卷 | 2018年10月23 | 美国南方出版社 |
《五零后的回眸》下卷 | 2018年10月23 | 美国南方出版社 |
《半句多》 | 2019年5月15日 | 美国南方出版社 |
《Expatriates》 | 2019年7月23日 | 美国南方出版社 |
《离乡人》 | 2019年8月19日 | 美国南方出版社 |
《Trojan Rooster》 | 2019年9月19日 | 美国南方出版社 |
《无声的侍奉》 | 2019年12月 | 美国南方出版社 |
《自别故园几经秋》 | 2020年2月6日 | 美国南方出版社 |
《伸出蒙恩的手》 | 2020年4月 | 美国南方出版社 |
《创作回顾》 | 2021年10月19日 | 美国南方出版社 |
张泉出版作品名中英文对照
中文 | 英文 |
---|---|
《林本源家族训眉记简史》 | 《lin er-jia: a short history of the xun-mei branch of the lin ben-yuan family》 |
《紫藤簃》 | 《Wisteria Arbor》 |
《五零后的回眸》上卷 | 《Generation Mao: a Memoir Volume 1》 |
《五零后的回眸》下卷 | 《Generation Mao: a Memoir Volume 2》 |
《半句多》 | 《Speaking Up》 |
《无声的侍奉》 | 《In Humble Service》 |
《自别故园几经秋》 | 《An lnvested Life: Professor Wei-Cheng Lin》 |
《伸出蒙恩的手》 | 《Helping Hands》 |
《创作回顾》 | 《A Creative Journey》 |
图书馆收藏张泉出版的书籍近况
张泉所有出版的中、英文书籍都已被编入世界最大的图书数据库 WorldCat 。
张泉在美国南方出版社出版的书籍被不少美国大学购买并收藏于大学图书馆,供其学校的教授和学生借阅。
2021年1月 宾夕法尼亚大学图书馆 从美国南方出版社购买的一百一十余部图书,其中包括张泉的《五零後的回眸》《半句多》《無聲的侍奉》《離鄉人》《自別故園幾經秋》《伸出蒙恩的手》六本书。
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收藏了张泉的《Trojan Rooster》《Expatriates 》《五零後的回眸》《半句多》《離鄉人》。
密执安大学收藏了张泉的《Trojan Rooster》《Expatriates 》《五零後的回眸》《半句多》《離鄉人》。
华盛顿大学收藏了张泉的《紫藤簃》《五零後的回眸》《半句多》。
2022年3月,澳门科技大学(Maca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订购了八十七部美国南方图书。其中张泉的《伸出蒙恩的手》和《自別故园几经秋》被 美国南方出版社87部图书被澳门科技大学 收录。
芝加哥公共图书馆收藏了张泉的《自別故園幾經秋》《紫藤簃》《五零後的回眸》《離鄉人》
2022年8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图书馆收藏了张泉的《紫藤簃》《五零後的回眸》《半句多》《離鄉人》《無聲的侍奉》《自別故園幾經秋》《伸出蒙恩的手》《创作回顾》
《林本源家族訓眉記簡史》《lin er-jia: a short history of the xun-mei branch of the lin ben-yuan family》、《紫藤簃》 (Wisteria Arbor) 。《紫藤簃》和中、英文版《林本源家族训眉记简史》现已落户海峡 两岸、香港、台湾、菲利宾、新加坡、美国、英国、法国、瑞士等地! 厦门鼓浪屿林氏府、鼓浪屿侨联、鼓浪屿侨史馆、菽莊花园、菽莊吟社、厦门溪岸陈家、林家祖居角美白石堡林氏义庄、厦门图书馆、厦门文史研究室、台北林家祭祀公业、板桥林家花园、台湾历史所、国史 馆、新北市图书馆、美国华盛顿大学东亚图书馆、芝加哥公共图书馆、UCLA东亚图书馆等都有此书的收藏。
《五零後的回眸》上卷,(Generation Mao: A Memoir; Volume 1) 、《五零後的回眸》下卷,(Generation Mao: A Memoir; Volume 2) 收藏此书的有加州伯克利大学、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密执安大学、华盛顿大学、芝加哥公共图书馆、UCLA东亚图书馆
《半句多》(Speaking Up) 收藏此书的有美国国会图书馆、华盛顿大学图书馆、UCLA东亚图书馆。
《Expatriates》收藏此书的有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密执安大学图书馆。
《離鄉人》收藏此书的有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密执安大学、芝加哥公共图书馆、UCLA东亚图书馆。
《Trojan Rooster》收藏此书的有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密执安大学图书馆。
《無聲的侍奉》(In Humble Service) 收藏此书的有宾夕法尼亚大学图书馆、UCLA东亚图书馆。
《自別故園幾經秋》(An Invested Life: Professor Wei-Cheng Lin) 收藏此书的有宾夕法尼亚大学、澳门科技大学、伊利诺 Schaumburg Township District Library、 芝加哥公共图书馆、UCLA东亚图书馆。
《伸出蒙恩的手》(Helping Hands) 收藏此书的有宾夕法尼亚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图书馆、UCLA东亚图书馆。
《创作回顾》(A Creative Journey) 收藏此书的有芝加哥公共图书馆、UCLA东亚图书馆。
张泉作品《紫藤簃》部分章节
编写《简史》过程中,我又萌发了创作一集传记散文,比较详尽地描述我所感兴趣的林尔嘉公的家人或事件。传记散文集共收集十篇系列文章,拟题为《紫藤簃》。此系列文章大体上勾勒出林尔嘉训眉记家族的兴衰史。时序从一九0五年六月十六日启,板桥林本源家族第四代掌门人,林尔嘉的父亲林维源去世后,时年三十岁的林尔嘉成为林本源家族二房训眉记掌门人,一直到二00六年九月厦门鼓浪屿鹿礁路林氏府老宅易主,历经百年沧桑。《林本源家族训眉记简史》与《紫藤簃》整合一起,似为相依为命的孪生姊妹: 相辅相成、图文并茂、异曲同工。
1930年鼓浪屿鹿礁路林氏府“大楼”
暮春归梦杜鹃魂:记林尔嘉颠簸流离的一生
“暮春归梦杜鹃魂” 已发表于第九十九期二0一六年 秋季号《文学台湾》。我借着对《林菽庄先生诗稿》中收录的三百一十一首诗的梳理帮助读者了解林尔嘉颠簸流离的一生。“暮春归梦杜鹃魂”后收录进《紫藤簃》(林本源家族训眉记纪事散文) 人民东方出版社 2017,英文书名:Wisteria Arbor (京东网可订购)
“同是天涯沦落人” — 林爾嘉留在大陸的家人
“同是天涯沦落人”借著對林爾嘉家族其它史料的梳理,追述林爾嘉留在大陸的家人如何歷經世變滄桑,在患難中靠著相互關懷,維繫著難以支撐的生活,一同渡過「黑夜漫漫」的時光歲月。此篇发表后,有收录进笔者的傳記散文集《紫藤簃》。
“一家眷属群芬谱”、“同是天涯沦落人”两篇文稿 借着对林尔嘉家族照片、信件、访谈、口述以及其它史料的梳理记述林尔嘉的儿女、子孙以及他留在大陆的家人。两篇合为一篇发表于第六十八卷第二期二○一七年六月《台湾文献》。
国府百鸡战
1995 年我写的最后一篇英文短篇是 “Trojan Rooster”,它是我在笑声中写出的故事。奇怪 的是“Trojan Rooster”完稿后,一直没人欣赏,找不到出版机会。我觉得它更适合中文读者,所以把它用中文重新写出来,并先于英文,以 “国府百鸡战” 为题发表在《世界日報》小说世界中文版 2001 年 9 月 29 日版 。
“国府百鸡战”发表一年后,英文“Trojan Rooster”被《密尼苏达文学》接受并发表在2002年秋季刊。
二十多年后我才有机会把这些发表过的英文短篇小说收集成册 《Trojan Roo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