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少勇,男,1951年1月27日生,河南省焦作市孟州上口村人,《焦作日报》高级记者,河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河南省优秀宣传干部、焦作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采写新闻作品数百万字,获奖近200篇,首写新闻人物谢延信被评为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
邓少勇一生调动多次,下乡知青生涯5年,煤矿工作5年,电力行业工作7年,底层17年工作奠定了他的人生基调。1983年,邓少勇33岁,离开企业到《焦作日报》服务27年,退休后被聘在人民日报河南分社工作6年,记者生涯共33年。在人民日报河南分社,参与了吴金印、李文祥、杨正超、史来贺、马俊欣等全国英模和南水北调的采写。出版有《时光从指尖流过》《心情告白》等散文集。
中文名 | 邓少勇 | 职 业 | 记者 | |
---|---|---|---|---|
网 名 | 暖水瓶 | 职 称 | 高级记者 | |
性 别 | 男 | 出版作品 | 《时光从指尖流过》 | |
国 籍 | 中国 | 《心情告白》等散文集 | ||
民 族 | 汉族 | 主要成就 | 荣获河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 | |
出生地 | 河南省焦作市孟州上口村 | 河南省优秀宣传干部 | ||
河南省自学成才奖 | ||||
出生日期 | 1951年1月27日 | 焦作市劳动模范 | ||
焦作市首届十大名记者等 |
个人殊荣
个人证件
1、煤矿工作证和电建工会会员证 ▼
2、记者证 ▼
过去的记者证除了工作,可享受的便利:景点免费、交通、住宿优先安排等等。
现在的记者证,除了部分景点免费外,只用来证明自己的身份。
3、海南特区报记者证 ▼
1992年夏,《海南特区报》在《中国青年报》等报纸招聘采编人员,要求有省媒经历,35岁以下,邓少勇都超标。当时邓少勇刚刚评上中级职称,就随手把材料寄了过去,没想到收到录用通知。到了海南后才知道,一个时期的应聘者材料天天用麻袋收。邓少勇终因不服水土铩羽而归。但这是国家改革产物,也是邓少勇的人生。
4、海南经济报记者证 ▼
《海南特区报》报到后逛海口,发现《海南经济报》也在招聘,进去打探,总编一听邓少勇有9年从业经验,立马招收办证。
5、河南省青年记者协会会员 ▼
1988年,河南省青年记者协会成立,时任省委书记杨析综莅亲临现场。刘源副省长为名誉会长,《河南日报》总编室副主任张家勇为会长。邓少勇的会员证就是张家勇会长亲自填写的。后来,张家勇会长去深圳报业集团icon当副总编。
6、《人生与伴侣》特约记者 ▼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邓少勇曾经被聘为《人生与伴侣》特约记者,给该杂志采写过报告文学和纪实新闻故事,还被邀请参加过学术会议,结识了他们新闻界的大咖:曾经担任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的杜导正,曾任《中国青年报》社社长、《北京日报》总编辑及《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的孙轶青和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的妻子柯岩icon,还有《青春之歌》作者杨沫,原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马识途,原湖北作家协会主席碧野,国学大师文怀沙先生,《人民文学icon》二编室主任,编审、中国体育报告文学协会副会长李玲修,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乔迈等文坛名人。
7、河南摄影小说家协会会员 ▼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一些社会团体如雨后春笋,一些人才就是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而大展宏图。邓少勇发表过几篇小说,热爱摄影,申请加入了“河南摄影小说家协会”,怎知基层媒体的新闻采访如打仗,自己力不从心,只能割爱。
8、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 ▼
1986年,由陈云批示,中管院icon由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等200多位高级科研人员发起。推举李铁映,高扬、于若木为主席团执行主席;费孝通、钱伟长、成思危、许嘉璐同志为名誉院长,田夫任院长。
中管院学术委员会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icon最高学术指导机构,其职责主要是组织指导全院开展管理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和管理咨询活动。
因为邓少勇在核心期刊icon发表了几篇论文,2004年被聘为特约研究员,做了五年虚职。
9、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会员 ▼
邓少勇曾经是文学青年,发表过几篇小小说icon。1983年在河南省火电一公司工作时,给刚刚复刊的《焦作日报icon》写了一篇小说《八排十四号》,副刊部主任华秋娴老师很欣赏,就把他介绍给报社领导,于是邓少勇就成了当年《焦作日报》第一批56个同事的最后一名,从企业到报业。
10、领导科学特约记者 ▼
1985年,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办了《领导科学》杂志,随即主办“全国首届领导科学学术讨论会”。来自中共中央和二十五个省、市、自治区的一百多名专家、学者、教师出席了这次会议。当时全国工业改革成为瓶颈,邓少勇在该杂志撰写过几篇工业改革的探索文章,被聘为特约记者。
照片是1987年5月杂志封面,内容为邓少勇对工业企业的采访现场。(右持采访本者为邓少勇)
11、社会监督证 ▼
邓少勇做记者期间,应该算是比较正直的记者,所以被聘公安局、检察院、法院、司法局、城建、交通、园林、医院、电力、燃气等多个单位的监督员。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报纸还敢做一点点监督报道,邓少勇也对一些敏感单位的不足爆个小光,后来由于舆论环境问题,他有心无力,只能随波逐流。此证件留作纪念。
12、人大、政协“两会”记者证 ▼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邓少勇退居二线的20余年时间里,每年参加市人大、政协两会采访,是邓少勇的必修课。前十年是一线记者,后十余年是前线“两会”记者的统筹。
每年新年刚过,“两会”登场,邓少勇作为一个时代记录者,见证了焦作市改革和高速发展的过程!
13、高级记者资格证 ▼
这是邓少勇人生最重要的一个证,没有之一。因为自从有了这个证件开始,邓少勇的工资及退休后待遇伴随他后半生,直至老去。
高级记者是正教授级,基本工资大约相当于厅级干部,邓少勇很满足,因为靠个人努力取得了成果,得之清清白白,取之坦坦荡荡。
14、副调研员证 ▼
2006年,焦作市副县级干部53岁、正县级干部55岁一刀切,全部退居二线。这个证就是个慰藉证。焦作日报当时主管晚报的副总编李弘给邓少勇设置个专栏,“少勇随笔”,以邓少勇的名字命名,每周一期,办了两年,邓少勇将所有内容合集在一起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叫做《心情告白》。后来邓少勇被人民日报河南分社聘任奔赴郑州。
15、人民日报河南分社工作证 ▼
从2009年10月至2016年2月,邓少勇被聘于人民日报河南分社报道组,但开资是在人民网河南频道,工作证就挂靠在人民网河南频道。具体工作是为人民日报写稿,说白了就是“职业枪手”。邓少勇参与采写数十篇重要报道,其中头版头条两篇。那几年,在人民日报见报的河南英模人物,全部有邓少勇的参与。邓少勇也特别感谢这段经历,它提高了邓少勇的身价,也提升了他的生活水平。
16、获奖证书托起的荣誉 ▼
出版作品
邓少勇从事文字工作30多年,总要留下点文字作纪念,他留下了四本书:
第一本
《邓少勇通讯作品选》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
背景:1999年邓少勇参评高级记者职称,硬件需要三篇省级以上好新闻一等奖;需要国家核心刊物发表三篇以上论文;需要有个人专著。
邓少勇有6篇获奖作品,6篇国家核心刊物论文,但是没有专著,邓少勇以写通讯见长,便决定出版他的通讯集。
当时,光刊号费用邓少勇就咋舌,后经高人指点,他找到专做刊号的“倒爷”,买一刊号。
定价30元,印了2000本,邓少勇所在报社自买300本;焦作市总工会作为鼓励通讯员买了300本;有些企业宣传部作为新闻学习班教材使用。
这本书赚了几万块钱,后来邓少勇又加印200本留作赠书。
值得一提有三:
一是、焦作图书馆馆长靳克寅要去十本作为馆藏。
二是、邓少勇曾经将书赠给他的朋友沁阳市政协副主席马俊哲一本,老马去世后网上售这本签名书,莫名其妙。
三是、邓少勇所在报社好几个同志表达对这本通讯集的喜欢,甚至给邓少勇发来已经把这本书翻烂的照片。当然,这本书装订也确实不佳。
第二本
《少勇随笔》
香港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
2009年,邓少勇退居二线,报社给他设置个专栏,叫《少勇随笔》,经营两年,每周一期,千字左右小文。
邓少勇选了一百篇小文,由香港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书号3000元,邓少勇印了2000本,定价30元,纸型是最时髦的轻型纸。邓少勇没有“强买强卖”,做领导的朋友陶钱给自己单位文学爱好者购几本,他送朋友的不收钱,没卖过一本,即便是不认识的人提出想买,他也必须免费送。
第三本
《自言自语》
不需要书号《美篇书》
2019年,《自言自语》以《美篇书》形式出现,只有8万字,不需要书号,自娱自乐,涵盖邓少勇离开焦作日报社后十年的经历,采用哑粉纸,很高级,他只印两本,不送人,成本太高,一本200元,留给自己孤芳自赏。
第四本
散文集《时光从指尖流过》
香港中国作家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