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少勇,男,1951年1月27日生,河南省焦作市孟州上口村人,《焦作日报》高级记者,河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河南省优秀宣传干部、焦作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采写新闻作品数百万字,获奖近200篇,首写新闻人物谢延信被评为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
邓少勇一生调动多次,下乡知青生涯5年,煤矿工作5年,电力行业工作7年,底层17年工作奠定了他的人生基调。1983年,邓少勇33岁,离开企业到《焦作日报》服务27年,退休后被聘在人民日报河南分社工作6年,记者生涯共33年。在人民日报河南分社,参与了吴金印、李文祥、杨正超、史来贺、马俊欣等全国英模和南水北调的采写。出版有《时光从指尖流过》《心情告白》等散文集。
记者生涯
我的笔下英模丁百元
作者:邓少勇
更新于 2019-09-03
前面的话:
从1983年我到《焦作日报》做记者,到2007年,这20多年中,焦作出现的典型人物基本都是出自我手。
2009年我被聘人民日报河南分社,至2015年,《人民日报》刊登的河南英模基本都是由我执笔。
从事新闻媒体33年,我笔下涌现出百十位先进人物,几乎涵盖了各行各业。
近赤者朱。写好人、学好人、做好人亦成为我做人准则。
我从发表的人物中筛选出几个代表,回忆一下采写这些先进人物的背景,给自己的人生也留下个纪念。
今天介绍我执笔写的矿山铁人丁百元
背景一:
这是个指令性的稿子。
丁百元是个全国典型。
1990年初秋,河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在焦作召开“河南省学习丁百元誓师大会”。
焦作市委求要大会召开前发表一篇丁百元的人物通讯,这个任务由市委宣传部完成。
市委宣传部拿出两名写手并指令焦作日报社借我前去协助。
我们采访一周,先由宣传部同志执笔。
该执笔同志以前多为文艺作品,新闻作品少了点。
宣传部通稿后决定由我重起炉灶。
此时已距大会日期很近了。
我舍弃宾馆,自己和山区的丹河电厂联系,借人家招待所一间房子,闭门写了两天。
稿子拿市委重审通过,见报就是我执笔的原稿。
我把自己名字署在第三,在《焦作日报》刊发时,总编辑李介人把我排在了首位。
背景二:
我有平民情结。
只要写普通人,我就会放开写。
但那篇稿子是指令性,我虽然放的很开,但是需要面面俱到,丁百元的事迹需要平均分配,我总感觉新闻没有聚焦。
丁百元有政治头脑、是实干家、人缘好,领导和平民都认可他。
这个人物太难得了,我还想找个新闻点写写他。
那时候丁百元癌症在北京住院。有一天,我突然听说市委书记范钦臣给北京的丁百元写亲笔信,而且在写信时眼泪落在信纸上,场面很感人。
我立即和送信的刘桂荣了解情况,她介绍时更动情,更有细节。
我立马以这个动情点为核心,结合丁百元知道自己患癌症后依然不变的矿山情,写出新闻特写《精神的支点》。
文章就围绕丁百元患病后这一条线。
这是我的“自选项目”。在写的时候心中有支点,散发有画面,情结动人,文章一气呵成。
这个自选动作获得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而写的《矿山铁人丁百元》只获得了焦作市的特别奖。这说明新闻也有它的核心价值,我抓住了。
我很满意,既完成了政治任务,又抓住了新闻核心价值。
背景三:
一年多后的1992年,56岁的丁百元终因癌症不治而去世。
就在丁百元去世不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到焦作考察。
朱镕基的行程安排其中一个企业正好在丁百元家门口。
朱镕基从工厂出来后,陪同的省委副书记赵地向朱镕基介绍了丁百元的情况。
朱镕基一听说是丁百元的家,立即说要见见丁百元的爱人。有人赶忙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丁百元的爱人。
此时,朱镕基已经快步向丁百元家走去,见到丁百元爱人后,亲切握手,拍照时亲自指挥,将丁百元爱人往中间让。
就在丁百元的屋门口,记者留下了宝贵的照片。
我当时随同朱镕基采访,亲眼见证了这个历史的瞬间。
政法记者十年记
作者:邓少勇
更新于 2021-11-06
(我被聘为焦作市公安工作监督员,局长刘兴瑞和政委刘炳文为我颁发证书。)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我跑了十年政 法口,由于我的敬业,和政法“公捡法司”四大家建立了深厚感情,特别是公安系统,他们处于一线,接触的更多,回忆那些峥嵘岁月,仍然历历在目。
1987年夏,我刚刚接手政法报道,闻讯修武发生一个凶杀 案,马上随焦作市局主管刑警的副局长纪卫国一起去了解案情。
时近中午时,济源市公安局也来电报告,该市也发生一个命案。
纪卫国匆匆在修武交代了商定的侦察方案,急忙赶往济源。在现场,从下午一直处理到次日清早。那一次回去我上火便血了,但公安的同志认可了我。
至此以后,焦作发生的重 特大 案件我基本逢案必到,也写了一些有分量的稿子。市公安局为了我工作方便,还给我配了一部公安专用对讲机,电台呼号是刑 侦29号。
在随 案采访的过程中,各种危险复杂情况会随时发生。一次,言传有俩持 枪 杀 害多人的罪 犯进了山,全市警力出动,动用部 队配合。
当晚我随一线总指挥坐一辆越野车在深山勘察地形,在极度紧张中度过一夜,后来接报此二匪在外地被击毙,心才放下。
1988年9月底,国家重点工程中州铝厂遭到附近村民 闹事,致1死18伤,公安全副武装奔赴现场,我连续跟随采访数日,直到人犯全部抓获。
由于经常在报纸公开曝 光罪 犯恶行,有人扬言报复,有次歹徒埋伏在我必经的群英桥下,趁夜晚砸我黑砖,石头砸在我的摩托车后座上,我侥幸躲过。
我没有被吓到,而且更加努力工作。有年冬天半夜和干警在野外蹲守,浇地的水流到脚下,在严冬下,自己和干警一样坚守岗位。
我的工作和很多民警有过交道,受到了大家的肯定。
有年夏天,我途径民主路二医院附近,一个曾经被我曝过光的局级干部之子截住我要说法,还对我动手,被一个路过的民警当场制服,送到附近焦南派出所给于拘留。还有一次,一个纨绔子弟逆行骑摩托撞倒我,裤子也擦破了,还不断找我的茬。一公安民警看到,对他询问,他仍然极其嚣张,大叫他爸是市委的。这件事惊动了市公安局领导,当即给市委有关领导通报情况,通过组织通知他父亲去领人,并给我买了条新裤子。
也有个别干警败 坏 警察名誉,我对此也会仗义执言。博爱通往山西的运煤车经常遭个别交警勒索,罚款不给票,我事先在上游地段搭车暗访,抓住实证通报市公安局。市公安局召开科级以上干部会举一反三,并开除了这个民警的公职。
有个派出所的民警徇私情刁难一个见义勇为群众,还对我的采访百般阻挠,我直接找到市局领导,给了见义勇为群众一个满意的结果。
经过长期接触,我对公安的工作有了实质的了解,个别民警徇私枉法不能否定绝大多数民警的铁肩道义,对正能量的典型,我会不遗余力去采访报道。
1997年,焦作市交警支队支队长刘明铸在工作岗位以身殉职,这是我国迄今为止牺牲在一线的交警级别最高的领导。刘明铸从部队专业到地方,从治安大队副队长到交警支队支队长,我们有10年交情,他当支队长后,仍然坚持上高峰岗,在群众眼里,他就是艺新岗的一道风景。
我满怀激情写出了万余字的超长通讯,《焦作日报》和《河南公安》刊登后,在焦作乃至河南引起强烈反响。焦作市委宣传部撰写的编者按有这样几句话:记者先后采访110余人,五易其稿,形成现在的长篇力作。
还是1997年,武陟县公安局民警王军为抓捕一个重大批捕在逃犯英勇牺牲,我带着强烈感情到武陟看现场,搞座谈,写出长篇通讯《热血铸警魂》,为人民民警大写了正能量。
和公安同志交往欲久,欲觉得群众有难还是要依靠公安,我就会更多关注公安的闪光点。
1988年11月18日,焦作发生 杀 人抢 劫出租车暴 力案,焦作公安局局长刘兴瑞亲自组织刑警、交警、治安警和各县区公安联合作战,发案后仅5个小时,案犯就在安阳淇县落网,大长公安士气,群众也深受鼓舞。我清早8点到市委向市委书记张国荣等领导汇报抓捕过程,张书记当即和市长、政法委书记、市委秘书长等到刑警大队慰问,并经过研究,市委发出通报嘉奖令。
(右为时任焦作市公安局局长刘兴瑞,左为副局长王新民。)
1987年11月17日,焦作发生了一个4人纠集杀人抢枪特大案。一个到焦作出差的四川民警被残害,手枪被抢。焦作公安奋战10天10夜,终于在湖南岳阳将他们一网打尽。
此案震动全国,我以此分别写出十余篇稿子,多角度为河南、广东、湖北、北京等报刊杂志、电台撰写文章,直到5年后的1993年,我和《法制日报》记者刘和平重新全方位采写了万余字通讯,发表在《法律与生活》杂志上,为提高了焦作警方的知名度贡献了我的力量。
前后10年和公安干警相伴,认识,了解,相知。
我走遍了全市及六县四区,和很多优秀干警成了朋友,粗略一算,熟悉的干警先后有50多人走上县处级领导岗位,有的还进入了公安厅领导班子。
直至现在,焦作市县区局的局长、政委仍然有那个时期的干将,有的我们至今还保持着友谊。我儿子结婚,时任市委常委、 政法委书记原振喜,市委常委、秘书长贾武堂,时任河南省国家安全厅 副厅级侦查员、原焦作公安局副局长纪卫国和市公安系统市县区局长、政委近20人参加。我母亲去世,现公安厅副厅长李法政和焦作公安局多名领导送了花圈。
一位在公安工作40年的老公安局局长出书,专门请我作序,所有这些都是对我工作的最大信任。
(左为时任焦作市公安局副局长付思贤,中为副局长纪卫国。)
以上我只是重点写了和公安的那段工作交往,其实和检察院、法院、司法也有良好关系。法院有大事必定通知我参与。
1990年12月27日,焦作有9个 死 刑犯要执 行死 刑,26日下午4点多,省高院突然电话通知,有名人 犯翻供。当时布告已张贴,中院院长吴辑流紧急约请检察院,公安局召开协商会,同时通知我参加。我目睹了紧张的8小时重新审案过程,交叉传唤证人,最后认定是3个证人收钱改口。我以《死刑执行前的风波》为题,在报纸上揭露了真相,给公检法有力的支持。
1992年,博爱县一位司法所长在工作岗位上因公殉职,该县司法局长辗转他人邀请我去采访。我到博爱采访了大量人员,写出了长篇通讯《亦真亦情写人生》,报道了这位一心为百姓的人民司法员。这篇通讯被省司法厅上报,获得了省委宣传部和省政法委联合举办的“争创”好新闻一等奖,时任河南省委书记 李 克 强亲自给我们授奖。
我兼政法记者将近10年,和焦作公检法司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当时市公安局政委刘炳文,市检察院检察长主永道都想要我,我只是太痴情新闻这行了,均婉言谢绝。
但是政法记者那段经历我永远难忘。
(副局长纪卫国调省国家安全厅时同事为他送行,前排左二的我是唯一的外人。)
人民日报河南分社打工记
作者:邓少勇
发布于 2019-09-07
我在我的简介中写到,被聘人民日报河南分社期间,刊登在《人民日报》的河南英模和典型人物基本都是由我执笔。
没错。
还有头版头条的呢!其他版的头条那是相当的多。
但署名不是我。
我只是按劳取酬。
说是一字一元,有人总是想给分社省钱,后边的零头往往都忽略不计。
还有,几个人参与,要除以几。所以,靠写稿我们挣的不像有人想的那么多。我找到了几张月工作量汇总单为证,一个月也就几千块钱。
靠打工真没挣啥钱
但报道组选拔的人都很干练,工作量账单上那俩兄弟,现在一个是数字办老总,一个是人民网河南频道编辑部主任。
我还是很感恩河南分社。
以前我不接受工作之外的任何“枪手”之请,装清高。
原分社采编部主任曲昌荣说:你清高你清贫,靠自己的能力获取辛苦费不丢人。
他首先给我介绍了一个五A级景区的董事长。我写了4000字,董事长说写的好,给了5000元。
在分社采写的35万字原始稿。
后来我除了指令性稿子,开始给一些民营企业家或者有需求的社会人士写传记,靠心血换来的辛苦钱,在郑州买了房。
如果没有分社这个平台我也不可能有这样的起点。
我被聘人民日报河南分社,是靠我的实力。
我执笔的第一个人物通讯便是中纪委带队采写时任周口纪委书记杨正超。
已经10个年头了,上个月我翻出来发到网上,省纪委书记任正晓看到,还专门去人民日报河南分社做了调研。
这是我到人民日报河南分社执笔的第一篇人物通讯。由于报纸用了不到三分之一,曲昌荣就把我的全文复制给当时的分社社长罗盘,从此奠定了我在分社写人物通讯的地位。
罗盘是个文采和口才出众的人才,可惜锋芒外露,是十八大后人民日报社第一个落马者。
我说靠实力立足不是说大话。曲昌荣也是对新闻极敏感的人。他主管我们报道组时对我说,老邓是个搞新闻的好手,只要你身体允许,这里永远有你一张办公桌。
后来曲主任到中央网信办当副局长了,接手的任胜利主任也对我说,只要你身体允许,你可以一直干下去。
我靠我的一支笔吃饭,向来不靠看别人脸色过活。
我对任何人、包括清洁工、门卫都相敬如宾,如果谁给我牛逼、摆谱,稍息去,我怼不死他。
我是打工者,但我也有做人的自尊。
我是个很自觉的人,有自知之明,人家买你的面子,是因为人民日报的牌子。离开这块牌子你啥也不是。我知道我是临时工,集体采访乘车我永远坐最后,采访之外的一切活动咱都靠边站。
但是进入采访我便“目中无人”,因为我知道,篮里没菜就是无米之炊。
这时候不能谦让。
人民日报是党中央机关报,那种严谨和高瞻远瞩让我受益匪浅。
还有,全国的典型认定非常严格,一定要满满的正能量。
很多次都是中宣部下文到央媒,集中宣传一个典型。
上面一条线,最后落实到去完成任务的那根“针”。
我多次接单,就是那根针。
九曲十八弯,最后我接单。
我参加过中纪委、中宣部、中组部、全总等部委带队的集体采访活动,我的敬业精神给他们留下了印象。我除了参与了多个河南典型的采写,也参与过几个重大新闻的报道,例如南水北调。
老家焦作现在的父母官王小平那时任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移民搬迁的最后节点,组织大型座谈会,他是主持,我是主采。
《人民日报》发了大头条,我参与了,挺荣幸。
我参与采写的新闻。
还有,打工期间,我笔下的人物记载到了《人民日报》的史册,有的还拍了电影、电视,看到他们的影子我挺亲切。
书写先进人物,为时代讴歌,作为一个写手,我挺满足。
一稿定乾坤
作者:邓少勇
更新于 2019-09-10
2009年9月我被聘人民日报河南分社,这是我写的第一个人物通讯,此稿一出,从此到2014年底5年时间,人民日报刊登河南的英模均有我的参与。
2010年新年刚过,中宣部下文,由中纪委带队,集中央媒集体采访时任周口市纪委书记杨正超。
“新闻民工”出外风光采访,回单位夹着尾巴,这就是体现。
看我的名字,邓少勇……
风光吧!
其实是“新闻民工”。
中宣部程序严谨严格
下面规范规矩。
采访过程从略。
去了周口、驻马店两市的四五个县,风光中干活,痛并快乐着……
我先从初稿说起。
看这阵势,应该是篇大稿。
怼了3天,殚精竭虑。
拉出稿后邮件给曲昌荣,自己给自己放个假,找朋友吹牛去。
屁股还没坐稳,曲昌荣电话追来。
口气异常兴奋:稿子写的好。在哪?赶快回单位。
“风驰电掣”回到分社,曲昌荣在社长罗盘办公室,我的稿子已经打印出来放到了罗盘的桌上。
曲昌荣给我布置工作,给中纪委带队领导发邮件传稿子,请他们出面和总社游说,希望发稿时字数达限。
我回答:传稿可以,游说不中。
咱和人家说不上话。
稿子在要闻五版见报,2900多字,两通栏规格。
除了全国特别典型,一般高限3000字。
两天后,总社打电话问:邓少勇是谁?中纪委带队同志特别表扬该同志敬业,文章写的好。
上报的采访名单是我,见报名是曲昌荣,总社不认识我,正常。
分社答曰:邓少勇是人民网河南频道记者,借用。
也不错,我的工资就是人家开的。
见报那天正好分社年聚,除了吃饭,每人红包200元。
回办公室后曲昌荣指示:老邓准备一下,给报道组和人民网河南频道的同志讲讲人物通讯的采写方法。
我不是婉拒,是坚辞。
分社大院藏龙卧虎,摸摸哪个头都可能是最强大脑,我算老几。
曲昌荣几次在会上讲:除了社长,老邓人物通讯无人能及。
低调,低调……
我清楚,天外有天,无事不要生非。
不过我的“采访方法论”自成体系,不输任何人。
你想啊!我们地市报基层媒体天天是“箭在弓上”的状态,我啥人没见过?
几年中,分社所有人和我一块出去采访,只管带个耳朵就行。
我此时毫不谦让,以我为主,随机应变,兵来将挡。
咱知道挣的就是这份钱。
篮里没菜,我做啥啊!
那几年,我执笔的稿子有总社副总编批示表扬的、有编前会表扬的、有地方部表扬的,虽然我师出无名,但我可以窃喜啊,一是里面有我的“智慧”;二是通过被聘分社,我身价倍增。
双赢。
一篇稿乾坤5年。
一切随风而去。
离职后天南海北,我仍潇洒来去。
难得一头条
作者:邓少勇
更新于 2019-09-10
《人民日报》人物通讯上头版头条,而且是自选动作,那是谁都不敢拍胸脯打保票的。
但我运气好,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让我碰上了。
首先是分社副社长戴鹏的慧眼。
戴鹏是个很厉害的新闻人,他写的登封女公安局长任长霞曾经获得过中国好新闻奖,这是中国新闻最高奖。
写写平顶山郏县身残志坚的检察官马俊欣是戴鹏酝酿很久的计划。
2011年底,戴鹏带我去平顶山郏县检察院,我们采访对象马俊欣被称为“当代保尔”。
他的事迹能让我们一边听介绍一边掉泪。
听完介绍戴鹏有事返回郑州,留我深入采访。
我采访两天,满载而归。
写出初稿,戴鹏精雕细琢,报给总社,得到不是一般的反馈,决定上头版头条。
等待《人民日报》头条空挡的机会。
一天,两天,三天,五天,十天,半月,一个月,将近40天……
终于有个空挡,横空出世。
头版头条《钢铁这样炼成》。
效果不可想象,马俊欣先后被评为“中国法治人物”“中国十大正义人物”,获得“全国模范检察官”“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
“马俊欣先进事迹报告团”走向全国,所到之处,他的事迹让人肃然起敬。
一年后我到郏县采访另一先进人物,专门又去看望马俊欣,他拉着我的手:你又来看我,我可感动。
值得一提的是,戴鹏带我采写稿子他首先身体力行。采写李文祥他虽然有事没去,但是在他的办公室给我谈了俩小时的新闻去向,怎样写,写什么,凡是能想的都想了。
我按他的思路写,拉出初稿他再慢慢改,最后出的都是精品。
我和戴鹏还有一次最感慨的采写经历。
他带我去鹤壁采写一个身患癌症的女税务员,此事让我感触良多。
她那么年轻,40来岁;那么漂亮,1米7多的个子;那么有才,曾经是篮球运动员;那么善良,服务标杆……
那么豁达,我们采访时神采奕奕,想也不敢想,我们采访后20来天与世长辞。
呜呼!生命无常。
作为一个新闻人,我们抢救了新闻。
在人民日报社河南分社当了几年“新闻民工”,期间遇到这样的机会,遇到这样的行家高手,人物自选动作能上人民日报头条,太牛了。
咱自己虽然师出无名,但参与了,得实惠了。嘻嘻!
幸亦!
(左为戴鹏)
我的“新闻民工”时期还参与采写过一个《人民日报》头条,那是中国重大新闻---南水北调,也是我拉的初稿。
我参与了国家这样宏伟项目的见证,是我人生一个纪念。
随将军采访三天 对我影响一辈子
作者:邓少勇
发布于 2019-09-15
2019年9月6日,去新县拜谒李德生将军故居,新县归来,久久不能平复难言心情。
老将军故里保持原貌,是全村最破落的一户。
不是他没能力,也不是村里舍不得破费,是李德生将军自己的坚持。
自从将军2011年辞世后,我多次想去拜谒将军故里,此次自驾前往,就是为了完成一个心愿。
1991年9月中旬,时为中顾问常委的李德生到焦作考察,我随行采访,短短3天,李老言传身教,让我受益匪浅。
李德生不到14岁从新县李家洼参加红军,从此献身革命,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曾经是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在关键时刻起到重要作用。
将军光明磊落、荣辱不惊、关键心明、德高望重、言行由衷,终年96岁。
(右一为作者)
李老的革命生涯里,焦作对他有重要一笔。
1946年,他率部在沁阳驻扎半年余,为解放孟县和温县立下功勋。
他特别关注农村集体致富,当听说他战斗过的温县有个东梁所村家家都是万元户时,他激动不已,说我们革命目标就是让人民享福啊!
陪李老3天,他生活从简、和气可亲。
结束考察时主动提出和记者合影留念,我们心存温暖。
在李老房间,将军拉我一同坐在沙发上聊天,并亲切和我合影。
李老走后,我常思,李老当过沈阳、北京两大军区司令,任过党中央副主席,尚能这样平易近人,让人心生敬意。
到李德生故居后,看到将军如此清廉,更加肃然起敬。
据说将军当年住过的牛棚,在1994年发大水冲掉了,县乡在原址靠后部位重建了一座。将军知道很生气,为此,故居至今仍然是无门无窗,无任何物品,只有村里人在墙上粘的几张印刷宣传画。
我进的屋里,发现北京一夫妻来拜谒时留下的花圈。
我想,将军故里离城几十里,只三间破旧老屋,实在没啥可看的,能来的,一定和李老或多或少会有渊源。
我在屋里北面的墙壁上挂着李德生和夫人曹云莲的照片前合影。高喊一声:“李老,我来看你了!”
将军没有给自己家留下任何物质,却没有忘记养育他的故土。
上世纪70年代,时任安徽省革委会主任的老将军给村里送来一台打米机,方圆十几里的农民都挑着稻子前来打米。他为老家陈店乡中学争取上级资金和社会捐款600万元。他听说学生晚上睡觉的床,就是白天上课的课桌,他又帮助筹集了80万元资金置办了配套设施。
这就是将军的家乡情怀。
将军的品德对我的世界观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泪别梓乡故土时——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记事
作者:邓少勇
更新于 2019-09-15
(8年前的初秋,南水北调移民节点,《人民日报》要重点报道。
时任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王小平召集南阳、淅川及乡镇负责同志接受采访,我执笔拉出这个初稿。
分社组长、主任、社长层层打磨,到总社又经精雕细琢,等报纸刊出,我的这个初稿原貌只剩三分之一。
这是我最丢脸的一次经历,但让我受益匪浅,至此我知道了《人民日报》不仅需要高度和深度,还需要适度。
此稿象征性给了我绩效3000元,我毫无怨言。)
原稿发此,原文如下:
()移民群众可爱:在“小利”和“大义”面前,移民舍“利”取“义”。
说到舍“利”取“义”,香花镇刘楼村赵福禄的牺牲可谓巨大。
他10年前在丹江边开个小饭店,专做丹江鱼,特色叫响后,生意迅速扩大,搬迁前他已经投入600多万,每年收入80多万,为了国家利益,他毫无怨言带头签了搬迁协议。
中国自古有“土地、老婆不让人”之说,让移民抛家离舍远走他乡,这是个异常痛苦的抉择。
大石桥乡张湾村,背靠山、面临河、国道穿门过,是个“农田九十倾,不靠老天爷。”的鱼米之乡。
当这个村被选为移民试点村时,1533名村民“万众一心”对抗搬迁。
看到工作队员进村,先放狗咬,再有护村队员拿着棍棒组成“铜墙铁壁”。
乡长向晓丽09年春节趁夜色“潜入”村内,不料还是被发现,不到20分钟,几百名村民集合到位,有人持棍,有人掂砖,有人举凳、有人拿着三节手电。
在人浪冲击、谩骂恐吓、挤压推搡、甚至屋外放火的示威中,向晓丽不急不躁,忍辱负重,用理解和群众对话。事后她说:“老百姓远天远地搬家,要求新地方要比老地方好,这一点也不过分。”
“用真心、动真情、说真话、办实事”移民干部的真心感动了村民。2009年8月28日,1533名村民无一拒迁,成为移民最稳定的新村之一。
如果没有到过南水北调搬迁现场,你永远无法体验人群整体迁移瞬间画面的震撼:
祖坟前的长跪;
一捧家乡土,一瓶家乡水;
放过新媳妇花被的衣柜;
供奉祖先的条几;
还有手持一棵伏牛山的野柞树,连着老土的根须。
“问渠何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库区的一道红线就是去与留的分界线,红线上下10厘米就是亲情的隔裂带。
后洼村有祖孙三代人,按红线划分,爷爷和孙子移民中牟,儿子留在淅川,从此亲人就要天各一方。
淅川县移民局长冀建成对我们说,每当移民搬迁,就会看到一些狗跟在车队后面不肯离去。这些狗是有些移民无法带走忍痛留下的。他曾亲眼看到一只狗的主人几个月后回来探亲,狗见到主人后嘤嘤颤叫跟在身后,无奈,狗主人给狗买了20几个馒头,抹了一把眼泪走了。
“北京一口水,淅川几滴泪。”
一位移民干部给我们说了这样一段话:“为什么京津吃水,要我们的移民做出牺牲?
但是16.2万移民没有一个人说过这样的话,他们知道这是国家工程,这就是移民的最高境界。”
河南省移民办公室主任王小平说:“这次移民条件非常具体,每个移民家庭或是单门独户,或是二层小楼。移民小区内医院、超市、有线电视、自来水、警务室、监控佘设施要一应俱全。”
淅川县魏营村有个妇女,她09 年搬迁到郑州荥阳新村的当天就分娩了,她和肚里的孩子都是南水北调的亲历者。
她说:“我们的孩子是第一个出生的移民孩子,孩子起名就叫‘荥生’,以此纪念中国南水北调这个伟大工程。”
()移民干部可敬:从英雄一跪到生命涅槃,多少党员干部在库区移民中留下了呕心沥血的故事。
历史以来,历朝历代对移民的记载都是一部血泪史,移民之重重如泰山。有人戏称移民就是“移爹”,万名移民党员干部在高压之下负重前行,一步砸出一个坑。他们说,这个过程苦并快乐者,因为他们有幸见证了这个伟大时刻,因为他们亲身参与了这个伟大工程。”
移民工作苦不苦?真苦。再苦莫过于王玉敏的茅池一遇。
香花镇女干部张淑兰吃住在村里,在帮助移民搬迁时不慎掉在茅池里,浑身屎尿无法处理,农村没有洗澡条件,她只能用河沟水洗了洗身子,到老乡家借了个衣服,带着满身臭味又冲到一线。
移民工作难不难?真难。再难莫过于安建成的英雄一跪。
2010年6月26日,一辆大型铲车为安洼村迁移枪修路面,铲车无意中扫到一个坟头,坟主什么条件都不答应,一定要司机披麻戴孝、烧纸放炮来圆坟。
在僵持中,已经抽了十几支烟的陈岭服务区副主任安建成拧灭了烟头,“噗通”一声跪在坟前:“老人家,乡亲们要搬迁了,今天惊动了您,我安建成给您老磕头谢罪!”
在噼啪爆竹声和袅袅烟火中,英雄一跪,化解了在农村中这个天大矛盾。他说:“我是这个村子移民的负责人,移民满意就是我工作的标准。”
移民工作委屈不委屈?委屈。委屈莫过于罗建伟的屈辱一站。
2010年4月20日,由于西岭村群众对移民新址不满,数百名移民围堵大石桥乡政府。
这些人中有的背着被褥,有的顶着大锅,有的打着横幅,有的甚至在叫骂。看到伏案办公的乡党委书记,有人大叫:“罗建成,站起来。”乡党委书记罗建成因为“罚站”而一站成名。
这一站从清早站到傍晚,可他自始至终不急不躁,苦口婆心讲移民政策和政府的承诺。
这真诚一站感动村民,西岭村近2000移民从“誓死不搬迁”,到最后站在了搬迁队伍的第一方阵。
今年5月搬迁那天,罗建成亲自将移民送到邓州赵集新村,离别时,几名村民向罗建成鞠躬告别:“以前给政府找了许多麻烦。”
一位移民干部在移民岗位上赫然长逝。
临终前他给妻子打电话:“我是农民的儿子,我为农民走了,我走后不要惦记我。”他是移民牺牲干部第一人。
随后,赵竹林、吴胜志、贺国霞、马宝庆、杜连虎、王玉敏、范恒雨、李华峰、李春英、周光娃等11名干部牺牲在移民工作岗位上。
还有为了移民而死亡的干部亲人:东王集乡鱼关村支部书记王文化在唐河县移民新村参与建设,他的妻子死前3天给他打电话,说不舒服想让他陪着去医院看看病。王文化说等忙完这几天再说吧。妻子没有等上他,3天后去世了。他从移民新村赶回淅川老家时,妻子已经入殓。
南阳市主管移民的副市长崔军和移民局局长王玉献相约,如果谁先走一步,活着的要为死者家庭负责一辈子。
8月初,崔军做了个切除甲状腺瘤子手术,拆线第二天去了移民点,觉得肚子不适,一查是直肠息肉,又做了手术。
手术还没恢复又上了一线,摔了一跤把腿又拉伤了。
半月不到,崔军“上中下”三个部位出问题,被大家誉为得病工作的“上中下全方位伤员。”
对移民工作出现的问题,处理是明确的 提拔是模糊的。
有个乡的党委书记,为了移民工作,多日吃住在办公室,因为移民的分地矛盾,他急得头往墙上撞,但还是没有预期完成任务,他为此被免了职。
和他同病相怜的一位乡党委书记说:“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我们很多人天天守着家门而不入,移民的使命大如天,移民干部哪个嗓子没喊哑啊!
谁见过两个人面对面发短信?我们就发过,因为嗓子实在说不出话,曾经发生过俩人面对面用短信交流的事情。”
移民干部就是以这样的忘我实践了对入党誓词的承诺,他们用实际行动让党旗在库区上空飘扬,他们的工作态度为党徽争添了光彩。
()中国创造了奇迹
世界银行原社会政策与社会学高级顾问、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迈克尔M.塞尼博士今年6月考察丹江口移民工作后,对这样大规模的移民效果发出惊叹。
他评价:“中国有世界上最优秀的移民政策。收到了最好的效果,丹江口库区移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这项奇迹只有在中国才能够完成,其他国家都应该向中国学习。”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南阳淅川县陶岔渠首引水,至北京市团城湖,全长1277公里,主要解决京津地区和沿途的缺水问题。
淅川号称“移民第一县”,他们要同全省6个地市24个县市109个乡镇沟通协调,在两年时间里,16.2万移民无一遗漏的完美对接。
“河南省省长郭庚茂说:“要想让移民致富,必须给他们创造条件。”
于是,移民新村的整体思路落脚到临近“三边”:城集镇边、产业集聚区边、交通要道边。
郏县的移民安置点离县城仅几公里,而且是原许昌的粮食基地。
移民安置后,县里组织20多个企业到新村招聘,马湾村的800多个移民劳动力当场被招聘400多个,还有400多个也分别被县城和沿海城市企业招走。
经调查,移民搬迁后的生活质量比移民前提高20%左右。
移民后稳定与否的标志之一是和当地通婚。移民到社旗县晋庄镇曹湾仅半年时间,已有6个移民青年在新住地找到了对象。
移民李显华的儿子娶了个当地姑娘,结婚那天,李显化感慨万千。他特意请人书写一幅对联“舍故土别故友扎根新土,迁新址娶新娘再建家园”。
今年5月4日,唐河县举办了“百对移民新人集体婚礼”。
据南阳移民局统计,至今已经有396个移民青年和当地人通婚,且大多数是本地姑娘嫁了移民郎。
淅川县一位领导告诉我们:“库区移民将在8月31日前全部搬迁,这将圆满完成省委、省政府4年任务两年完的目标,也标志着南水北调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全部结束。”
丹水有情济京津,渠首无言铸丰碑。南水北调的库区移民甘于牺牲,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英雄篇章。
国务院稽查组反馈说:“河南省全党动员、全民参与的成功经验,不仅是我国水库移民迁安史上的创新,也是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宝贵财富。”
南水北调,中国制造。中国制造了库区移民的奇迹,它必将载入中国水利的史册。
2023年七月十四日,我笔下新闻人物谢延信发表27周年的日子。谢延信无怨无悔照顾岳父母和傻内弟数十年。我首写的这位矿工成为全国道德模范,并被评为新中国解放以来100位感动中国人物。这篇稿子分别被评为中国中等城市党报、全国地市报和河南省好新闻一等奖。